英伦随笔:谁抢英国人饭碗?
外国移民有没有抢走英国工人的就业机会?
从西敏寺到舰队街,从小酒吧到咖啡馆儿,这恐怕都能算上爆炸力最强的话题之一。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不断就外国移民与国人失业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展开辩论。仅在上个星期,我们就看到三家权威机构发表的三份报告。
问题是,这三份报告各执一词。那么,外国人到底是否抢了英国人的碗饭呢?
移民抢饭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神奇的巧合?
首先,“移民观察”(MigrationWatch )指出,东欧8国2004年加入欧盟以来,在英国工作的东欧移民增加了60万,与此同时,英国青年失业人数增加将近45万。该机构主席格林爵士说,“如果说两者之间没有联系,简直就是神奇的巧合”。
24小时后,国家经济社会研究所(NIESR)发表报告指出,没有发现移民抢走了原本可能会被英国人申请到的工作的证据。移民对英国失业人数变化的影响甚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同一天,内政部委托“移民事务咨询委员会”(MAC)所做的调查发现,外来移民与本地人失业间“的确存在联系”:每一百个欧盟以外的移民进入英国,英国人的就业数量就会减少23个。
给我们一个机会吧?
三家机构立足点不同、出发点各异,三份报告放在一块儿,无异于拿着苹果、香蕉和桔子比模样,不比也罢(有意者可以看英伦网的详细报道)。
说白了,争议的焦点还是那句“英国工作给英国人”(British jobs for British workers)。一方坚称,目前经济不景气,饭碗总数有限,本地人更应该优先;另一方面则认为,移民是经济的助动器;经济不给力,饭碗的总数会更少。
工党执政期间,布朗首相就曾提出过“英国工作给英国人”的口号;联合政府的工作和养老金事务大臣邓肯史密斯去年年中也恳切呼吁英国公司,不要把工作送给移民、“给我们的年轻人一个机会吧”。
政客固然要考虑拉拢选民,商界的立足点却是效益。
伦敦金融城政策委员会主席傅思途(S Fraser)去年九月就曾明确说过,“英国工作给英国人”的概念存在“本质上的错误”。他说,国际知名的大公司选择伦敦并不是出于挚诚不变的爱、而是受这里良好的商业运作环境的吸引。他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请到最好的雇员,不管这些人拿的是哪国护照。如果因为门槛儿太多、太高,请不到人,这些公司立刻就会转移阵地!
傅思途还说,金融城内的移民工还会向社会注入大笔的资金,从出租车司机、酒店、餐馆到街边小店,伦敦的各行各业都会从中受益。
这样看来,移民工反倒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
经济不景气,移民的竞争更引人注目
“确实能吃苦”
固然,金融城内的国际大公司,吸引的大多可能是掌握着本地人没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的高端移民。那么,那些不需要多少高技术的“底层”工作呢?无疑,三份报告的问世也引发了许多反思、自查。
BBC在报道MAC的报告时采访了一位在伦敦开餐馆儿、土生土长的英国老板。他的手下,从厨师、侍应生到清洁工,雇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国移民。
他苦笑着说,不是自己不想用英国人,但是,首先,上门申请工作的人当中,外国人就已经占了大多数;其次,移民工“确实能吃苦、有敬业精神”。
去年,面临邓肯史密斯的求情,商界领袖们团结一致地表示:青年失业,别怪我们!
英国商会会长弗罗斯特当时告诉BBC,英国公司雇佣更多移民工主要有两个原因:许多英国年轻人缺乏技能、工作道德不对头。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有两个方面:教育和福利体制。
坐等天上掉馅饼
在“移民观察”的报告公布之际,“英国招聘与就业联合会”(REC)做出回应。REC政策与专业服务部主任海德利说,无法否认,英国拥有的是一个“充满竞争、泛欧洲”的劳动力市场。
海德利说,虽然许多英国青年没有工作,但是他们从招聘中介公司得到的反馈显示,有些工作岗位根本招不到人。
他认为,目前面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技能与可雇佣性。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确保英国青年掌握正确的就业态度、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REC公共政策部主任伊科诺波利的一番话言简意赅:不管移民政策如何,必须确保本地工人有足够的技能、正确的敬业态度,能够加入劳动力市场竞争,抢到工作机会。
言外之意,本地人也不能坐等天上掉馅儿饼。有人来抢饭碗,自己更需要加把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