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异乡人蜕变为剑桥大学国际学生会主席

2015-07-28 作者:张娜 来源:大众网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徐志摩在1928年的康桥边吟诵的诗歌,成为了许多中国人对于剑桥大学的第一个印象。2010年,青岛男孩顾吉特通过3个月的A-level的学习,来来到了“康桥”边的剑桥大学女王学院(Queens College)。

初到剑桥——差距与挑战

如果没有A-Level,也许顾吉特现在只是国内某一所重点大学的普通本科生。高二那年,顾吉特第一次接触到“A-Level”这个陌生的名词,因为周边有同学在学习相关课程,于是也试做了一套A-Level的习题,他发现这个所谓“国际高考”的课程十分有趣,且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难,他觉得自己是否也可以向世界顶尖名校来一次挑战。不过这段路,走得并不容易,”当他回忆起那时的事,忍不住感叹:“当时手头一点资源也没有,学校信息、学院信息、面试内容和方式什么的,毫无头绪,基本就靠网上搜索和打听,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得各种信息完备自己。”

剑桥的录取很严格,并不特指成绩这类硬性的东西,而是对人整体的判断。顾吉特在面试过程中被问到了许多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并不单单只有学术。面试官给了他一些比较难的数学题,要求他当面解答,目的是要观察他的解题思路。解答过程中,负责面试的教授说顾吉特一个题做错了,并且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于是又给了他一道题,顾吉特按照教授给的建议又再做了一遍,便得到了教授的肯定。“回头细想,教授当时也是在观察我的反应力和学习速度。”他回忆说。 初到剑桥的生活,并没有顾吉特想象中那般美好,虽然在国内他的A-Level成绩并不差,但是却不像本土学生那样从小就接受一套完整体系的西方教育,他总自嘲是“草台班子”,况且剑桥大学永远不缺的就是“牛人”,顾吉特有一种瞬间被掩埋入大流的无力感。“本身英语水平很一般,我也不太擅长社交,在国内的时候也就接触过一个外教,虽然觉得生活上没什么不适应的,但是精神上,在剑桥的头两个月,我就是个彻底的‘异乡人’。”

顾吉特就读的工程专业属于剑桥比较难的专业,前期的考试他一直拿不到FIRST(成绩一等),心里也开始有些着急,“考霸”的光环逐渐落下,他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与面临的挑战。

走近剑桥——奋发与探索

顾吉特剑桥的学习生活,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大课”、“小课”和实验。剑桥上学没有课本,只有教授推荐的参考书。大一、大二大家都上差不多一样的课,所以一堂课少则八、九十人,多的时候甚至能超过三百。课上教授就是把这一门的知识结构大体过一遍,速度快得像坐火车。你想让他给你划个重点难点的那是绝对不可能,课后作业倒是可以给你布置一堆,“有时不熬个通宵还真交不了差”。这就是所谓的“大课”,为了能够跟上教授的讲学进度,顾吉特会一直在学校的图书馆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不理出框架来是绝对不会离开的。

所幸,剑桥实行Supervision,这种一对一辅导的“小课”是顾吉特的最爱,也让我们看到了剑桥教育的“粗中有细”。 Supervision的内容就是让学生交作业,同时替学生讲解习题,解答学生的学术问题。辅导的人除了授课教授,有时也会是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不仅会手把手地教你解题,你还可以跟他聊聊学院的事、专业的前沿性问题等等,都是知无不言。

考试一年只有一次,难度不小,但考试分数并不代表全部,你的成绩中还包含了平时作业的分数以及你的实验报告。“浑水摸鱼、临阵磨枪的人基本是过不了关的,自学能力、问题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创造力,是剑桥学习的至关要素。”顾吉特这样说。

剑桥女王学院的食宿都不错,对学生的照顾非常周到,吃、穿、用基本都可以在学院里找到,会有一个专门的老师来负责十几个学生生活方面的各种问题,相较顾吉特听说的英国其他大学的学生福利,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对于剑桥,顾吉特的印象是两面的,一边是传统,一边是多彩。

走在剑桥大学里,入目皆是20世纪的建筑,随便一幢大楼都少说有三、五百年的历史,传统的底蕴是深埋在这个地方的,许多场合都要求学生必须穿正装、学袍。顾吉特特别提到了学院的晚宴,这种宴会可以直接在校园网上预约,用于给学生们进行聚会、交流。宴会的参与者通常都会盛装出席餐厅里布置着华丽的实木大长桌,就仿似电影里的场景,开始之前还会念一段拉丁文。

说到多彩,就不得不提剑桥的各色学生社团,用顾吉特的话说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最近他还刚刚听说了一个“按摩社”。初到学校的他,对自己英文也不是很自信,但凭着他原来高中在校电视台的工作经验,他在“CamFM”找了一个技师的活。去了才知道,这个电台可不是学生小打小闹,是一个真正注册了的FM频段,辐射整个剑桥地区。大学对于社团没有过多的干涉,相对的,也基本没有什么经费上的支持,除非是做一些为学校服务的工作,所以社团就得“自负盈亏”,出去找广告和赞助这样的事情,也让他接触到了许多学校外面的世界。

融入剑桥——开拓与展望

历时三年,顾吉特已是“CamFM”的常理兼财务管理。同时他还接触了剑桥中国学联(CSSA),这个社团会经常组织中国学生们一起出去旅游,进行体育竞技,开展创业大赛,同时还会举办讲座和讲坛,冯骥才、贺卫方都曾受邀出席。除了这些,顾吉特还是剑桥中国文化促进会(FCCS)的常理,这个团体每年都有高水平的歌唱比赛和话剧演出。

顾吉特对于组织运行、体制化方面的东西,有着高度的兴趣,这与其他人对于一个社团的关注角度很不一样。通过一年一度的社团大选,顾吉特当选了剑桥国际学生会(iCUSU)的主席,他脑子里有一系列的活动想要开展,比方说“World Food Festival”、“World Cup”等等。而他最近热衷的一个项目,就是让剑桥的国际生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给那些要申请大学的高中生们介绍剑桥,让人们更了解剑桥以及剑桥的申请方式等等。

剑桥的生活,顾吉特现已轻车熟路,如今的他,已经可以给杂志投稿,介绍中国的《论语》。他不仅完成本硕连读的工程专业,还在劳斯莱斯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当记者问到他关于回国的打算,顾吉特很笃定地说:“我一定会回来,而且是满载而归。”

剑桥最出名的活动就是划船,但顾吉特最爱的却是骑自行车。他总是会选择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并没有确定的目的地,就只是骑着车,随着自己的感觉走,骑累了就会就近找一个火车站,坐一个短途火车回学校。骑着自行车,看着身边不停变换的场景,“行在路上”是顾吉特现在生活中最大的感想。
成功或许还遥远,追逐梦想的脚步,无论如何都不能停歇。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