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每个人的留学对于他们意义都不同 但都得有目标

2015-07-16 作者:常成 来源:转载

今天上午和一位同学聊天,聊到如何选择留学国家和打算如何选择专业时,该同学抛出了一个本质性问题“你觉得留学的意义在哪?”

我本人是一名不大不小的海归,我的海归同学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国留学;同时,我现在又遇到了很多同学,怀揣着不同的想法出国留学。

基于这么多的观察和交流,我很确定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留学对于他们意义都不同。

留学对于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意义

我还记得第一次遇到我的好朋友,聊到各自的留学生涯,他对留学的描述是如此简单干脆:“我来英国就两个目的,一个永久居留,一个名校身份。”

因此,虽然他的留学之路遇到了各种困难,过程中绝非一帆风顺,但历经打拼,他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和当地的永久居留权。

“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回去了,我也很辛苦,但我总会跟老婆说,想想咱们来着是干嘛的,没拿到绿卡,没拿到剑桥,绝对不能回去。”

这就是他16岁出国,学费没向家里要,最终获得剑桥博士归国的故事。如今回到中国,虽然还没到40岁,也已是身价上亿,事业有成了。

与我的老板好朋友,我也有宾大的同学觉得留学不过是职业发展的一个跳板,所以,当他看到职场发展的机会的时候,学历或者身份的结果就变得不重要了。

他在硕士第一年暑假回来的过程中,通过一封“用户建议信”获得了当时知名社交网络产品经理的赏识,直接越了各种流程拿到了产品团队的高薪offer,于是,他秋季就没有回到宾大,办理了休学,开始了他事业打拼。

后来那个公司上市后,他的期权也得以套现,如今跳槽在另一家互联网公司,拿着高薪同时自己业余时间还搞着小型创业,也是不亦乐乎。

这两条轨迹,都是成功的人生之路,但他们在留学过程中的选择却是完全相反。所以,留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自己要记住自己的初衷和目标,这样才能在关键的时刻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然而没有标准答案,却绝对不是可以没有答案。也有一些同学告诉我,现在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所以,想出去看看。在这种情况出国,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没有目的的留学不是好留学

我有一位朋友,当年准备出国学金融,本科毕业以后同时获得了英国伦敦政经和美国普渡大学的录取通知,因为没有真的想清楚究竟要去哪,所以一度很犹豫。

最后,她怀着美国比英国好就业的想法,放弃了名校,而投奔了美国名气稍逊的普渡。

然而在她研究生毕业那年,遭遇了2008金融风暴,美国人都被各种裁员,更别说刚毕业的国际学生了,于是背离了最初的目标,匆匆的回到了国内,却发现国内金融圈里,学历并不比关系重要多少,而离开的这段时间,相反没能得到这方面的积累。

最后又以新人的身份进入了四大,和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这就是传说中最常见的,“走一步看一步”式人生规划。由于走一步看一步,所以,很容易迷失方向,还容易走回头路,这时哪怕腿脚再强健,也走不出个章法,更发挥不出潜力。

这位同学的第一个错误,在于把目标建立在一个不真实的假设前提下,那就是美国毕业容易在当地留下。

她没有评估这个“留在美国”的目标:1、对于她是不是足够重要。如果是的话,哪怕拿一个不要薪水的OPT实习,也应该先在当地工作一段时间,客服困难也要留下;

2、实现的风险是否大,不确定因素多不多。事实上哪怕没有经历金融危机,美国金融业也不轻易招募大批国际学生。

所以,从一开始这个目标设定本身和她当时的状态,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段留学日后出彩的几率较小。

但是,中国学生,找不清楚个人的定位,看不清未来的形势,摸不准自己所适合的方向的人是多数。

从小在独木桥上打拼过来,学校、家长和老师都告诉这条路是唯一的路,不用考虑选择的问题,只用考虑努力的程度。

于是,伴随着和同龄人竞争所带来的安全感,一直回避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选择,直到上了大学,就好像是一直在游泳池学游泳的人突然进了汪洋,不知道要向何处游,怎么游,搞不清楚人生的意义,不知道大学的价值,更不知道毕业以后要做什么,多数连大学专业也是蒙着眼睛,基于各种假设或父母的建议选择的。

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也是一种能力,不是一夜顿悟就能熟练掌握的。

处在懵懂状态选择留学,就和很多学生选择考研,或者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一样,并不是一次主动的选择,而变成是一次对自我反思的回避,希望把最最困难的问题留的未来和未知来解决,当外力逼迫时自己再解决,而这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寻找意义和目的的方法

当我们意识到意义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清楚,人生每个节点都面临着重要决策,每个阶段都需要认真规划。

我的同学做留学决策时常用以下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指导我们回答:出国还是不出国,出哪个国家,什么时候出,学什么专业等等,在这一系列选择的背后,我们自己出国的意义就逐渐清晰起来了。

第一步:通过回顾阅历,测试挑战,听取意见,定位自己

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教育规划,最大的难点不是向外分析就业形势或者专业热门程度,或者学校录取的难易程度。

最大的难点是向内分析,究竟这个专业是不是我想要的,在这里这个地方以这种形式学习,是不是能激发我最大的潜力,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能做到什么,能做好什么。

认识自己,首先是认识以前的自己。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善于忘记,也因此很多次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长项,有了很出彩的表现和令人骄傲的成绩后,却又忘了其实这可以打造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有时候随波逐流惯了,自己并没有在挑选最能挑战和体现自己强项的事情去做,而是按部就班的做被要求的事情和工作,以至于哪怕自己是有特点有专长的,也在平庸的过程中丧失了对自己骄傲感的回忆。

因此,我建议想要定位自己的同学,拿出一张纸,回忆过去的三五年中,哪三件事你做的最有成就感,以至于你当时有一种这件事别人都比不上我的冲动,寻找到这三件事,然后分析它们背后所体现出来你的优势和特点。

其次,就是通过自己设定的挑战来测试。

比如一方面说自己不适合中国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从来不选小班研讨课,也没参加过出国的夏令营,也没进行过交换生学习,甚至没有主动做过独立的论文研究和课题展示,自己如何能判断自己更适合海外的教学模式呢?

再次,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没有人能够完美的认识自己,正如没有镜子,我们连自己的脸都洗不干净。

真诚的,有经验的,专业的人的意见,很多时候反映了自己所看不到的自己的那一面。

然而有时因为信任没有建立,别人不敢评价,有时因为同学好胜心太强,不愿意听不好的,反而想要一味的反驳和争辩,于是乎,错失了对自己加深了解的机会。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收不到批评的人,失去了借助别人力量进步的可能。

第二步:增加体验、像过来人请教,让理想落地

很多时候最可悲的地方不是实现不了理想,而是实现以后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为了避免有这种订立目标时假大空虚的倾向,我的建议是去看看那些觉得已经实现了目标的人是什么状态。

因此,在寻找意义时,坚决杜绝闭门造车,可以进行目标学校走访、目标学校校友访谈,看看出国进了那个学校,究竟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搜集关于理想更多的现实资料,让理想落地。

比如想要做一名老师,暑假可以先去支教或者兼职教书体验一下,比如想要做一名主持人,通过各种途径访谈一名现任的主持人,看看那是不是你想要的状态。比如想进宾大读书,就来和我聊天,问问宾大的学习和生活真实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只有当理想落地变成丰满的认识时,这个理想才能被分析和分解,而目标分解成小的任务,才可能被实现。

第三步:算清成本,责任自负。

出国留学从成本面来看,首先包括直接经济成本:留学学费,留学生活费,留学申请费用,语言学习费用等,然后是直接时间成本:出国读书的时间,申请留学的时间,提高语言成绩的时间等等。

然后还有机会成本的经济部分,留学期间没有工作或者大学准备留学期间没有兼职所以少挣的钱,以及机会成本的时间部分,原来可以用来工作、旅游或者课余玩乐的时间现在用来准备留学和留学。

所谓风险自担,责任自负原则,就是当你清楚的算出来这些成本以后,你评估自己留学的预期收益乘以获得这个预期收益实现的概率,仍然是大于成本总和的时候,你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没问题,我这么留学是一个合理的决定。

如果说经济成本对于大部分中国孩子不能感同身受的话——因为大部分实际上都是从爸妈身上借过来的钱;那么,时间成本,则是真真正正每个人身上要发生的开销,老妈再努力,也没法还你一个青春,因此,这几年时间的成本,恐怕是同学们真正要算清楚的。

所以找张纸,把能算出来的成本写在左边,把出国的目标写在右边,就像淘宝购物似的比一比,这个价格是不是太高了,要买的东西有没有那么想要。

假如你经过一对比,感觉这个成本太高了,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来留学,这个投资风险太大了,那么就有两种选择。

一,讨价还价:选择一个成本更低的留学方案——比如申请奖学金,比如选短期的项目,比如申请容易上的大学,所以缩短准备的时间;

二,要赠品或者换东西:选择一个收益更大的留学方案——比如同样开销,不如去个名校,或者既然出去,不如在外面把钱挣了再回来,或者其他。

依据这三个基本步骤为“道”,辅助着一些工具为“技”,我们就能做出自己的教育和职业发展的规划。

有了规划和目标的留学,就像是走上跑道的运动员,他们绝对不会跑一步看一步,而一定是绽放自己全部潜力的去跑;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释放出了自己全部的潜力,最充分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实现更完整的自我。

再回到那个问题,有些朋友说,我出国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在国外全新的环境下挑战和生活,确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得到什么。

看过以上三条之后,我们就知道,出国寻找意义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一定是在先穷尽了低成本的方法——交换学习、经验请教和测试挑战等环节之后,在清楚明白用留学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来实现找人生意义这个目标对于同学个人是划算的,值得的。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鼓励这位同学去继续发现自己的可能性。

但是,记住,一旦增加体验寻找自我本身成为目标后,就要牢记这个目标,如果出国以后没有去尝试体验更多的新的生活方式,而是盘踞在中国学生圈宅着;放假不打工,社交活动不参加,还不能开放学习国外文化,一天到晚在家刷微博——那么亲,这个目标就一定是定错了,这个留学的意义对自己也就不大了。

一个人准备文书、一个人飞去异国他乡,其实留学路上并不孤独,

Better APP帮你找到更多留学小伙伴,大家在这儿讨论留学路上的那些事,找到一起飞的同路人,让留学社交就在指尖。

相关学校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