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育大不同 英国人最受不了中国教育的三大特点
在这次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的实验性教学中,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信条,以及因此产生的不同教育方法,碰撞出了哪些令人深思的教育问题?与其简单片面地争论哪种教育方式更好,较一己之长短,我们更应该反思和借鉴,探寻不同教育优势是否存在融合的可能性,进而让我们的孩子更具备未来优秀人才的竞争力。
关键词 1 纪律
现象:学生上课讲话打闹泡茶,只因“刺激”
习惯了安静听话的中国学生的老师,在英国的课堂上遭遇的最大挑战便是组织纪律:学生在课堂上肆无忌惮地讲话、开小差、打闹,甚至玩游戏、化妆,还有的干脆拿茶壶来泡茶。中国老师对此除了声嘶力竭地反复禁止,就是用罚站、面壁、调座位等方式“惩罚”学生。可是,这些在中国学生看来通常非常难堪和害怕的事,英国学生却认为“没有人会在意老师的这种‘惩罚’,只会觉得滑稽。”
对此,中国老师认为,总是花宝贵的上课时间组织纪律,是学生在拖老师的后腿,在影响进度,同时也是对老师权威极大的不尊重。可在英国学生看来,“我们习惯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除随意讲话之外的其他“捣乱”,则是十三四岁青少年的一种真实心理:“老师想让我们因为害怕在全班人面前丢脸而从此不敢捣乱。但老师越严厉,我反而越有想捣乱的感觉,因为很好玩。越过界限并陷入麻烦,让我觉得刺激。”
反思:是一味惩罚,还是改变教学方式
曾在初二时到英国一所公立中学插班8年级的广州男生乐乐告诉记者,当时他所在的班级,同学们尊重老师,“但跟中国学校比起来,上课确实不是很规矩。比如不会好好坐端正,在课堂上接私人电话等行为很常见。手机响了,跟老师说声sorry,老师也不会说什么。”
据乐乐说,英国无论主课还是副课,都没有严明的纪律,“老师也不是站在那里讲课,而是走来走去,有时甚至坐在桌子上跟我们交谈。老师不拘束,我们学生也就不拘束。因为感觉轻松愉悦,受到关注,所以反而不会故意去捣乱。”
确实,在英国老师的班级,似乎学生纪律要好一些。博航特中学的校长和纪律督导也表示,“通常孩子们不会这样,如果在英国老师的课堂,他们也无视老师的存在而随意触犯纪律,早就受到校规惩罚了。”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是不适应中式课堂的“满堂灌”,也可能是没有认真对待这场“实验”,想给新来的异国老师一个“下马威”。
我们接下来将探讨的: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校规和纪律是合适的?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是有效且不易遭到逆反的?要保证高效有序的课堂,老师的角色该是管理者还是倾听者?老师的权威该如何合理体现?纪律,究竟是限制学生还是服务于学生?
关键词2 因材施教
现象:15分钟讲完一周内容,大多数人跟不上
在英国学校的中式课堂上,“虐哭”英国学生的,不是纪律的惩罚,而是学业的困惑。每天长达12小时的学习时间,重复机械的记忆和抄写,以及难以跟上的教学进度,都让学生濒临崩溃。而造成英国学生学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也是英国学校与中式学校最大的区别:分层教学、小组讨论。
按纪录片中中国老师的说法,中国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水平,已经领先英国三年。尤其是数学学科,中国老师15分钟讲完的知识点,在英国需要一周的时间,并另加一些课程才能学完。英国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因此很快失去兴趣,放弃努力。这在中国老师看来,“是他们没有严肃对待,没有认真学。”
同时教课的英国数学老师谈到了关键:在英国学校,教学更“开明”,学生按能力被分进不同的班级,在课上勇于提问、讨论作业。“英国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比中国差,因为规模更小,班级水平更固定,可以因材施教。”正因如此,在没有按能力分层的临时“中国实验班”里,有的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有的却一头雾水。中国用很短的时间一次性把知识“扔给”50个学生,希望他们抄写、记忆、模仿;而英国学生已经按水平分成小班,老师有针对性地教学,时不时坐到学生面前,一对一询问辅导。
反思:统一实施“学霸”标准,还是因人而异分层教学
尽管“满堂灌”的中式教学让诸多英国学生觉得“像机器人一般抄板书,学不到什么”,仍然有“学霸”级人物觉得这种方式很清晰,很受用。“老师教得非常好,解释得清楚合理,我一边做笔记一边听,然后就豁然开朗了。”
该校校长尼尔·斯托格认为,有些学生确实很能接受中式教学方式,他们希望被直接告知知识,觉得可以有效吸收,但大多数还是觉得无聊。“这就是为了内容而学习,和为了理解而学习的区别。老师一个人在前面讲,让学生做成摞的笔记,并不能成为最好的教育方式。这在任何层面上来说都是不对的。”
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程度、理解能力,因为各不相同,因此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优越性才显得尤为重要。许多英国学生认为,中式教学法适合聪明、努力且自我驱动力很强的学生,他们可以把自己完全投入进学习当中,自学能力强,对于接受挑战很兴奋,也就是成绩优异的“学霸”。但占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没有这么自觉,也不会用这种方式学习。“我希望老师能等等我,而不是明明我不懂,老师却强调说你应该懂。因此我常常生自己的气,我觉得自己能够做到的最好,在老师那里仍然不够好。”
我们接下来将探讨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课堂不尝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分配老师的资源?学校教育究竟该照顾大多数,还是该着重培养精英?什么样的知识适合以传授为主,什么样的知识更适合以实验和启发为先?
关键词 3 评价
现象:学习好体育不好,英国学生被逼哭
不分层、统一化的教学,随之而来的便是学生评价标准的问题。无论是学业表现优异但扔实心球屡屡不及格的女学霸,还是被跑步逼哭的魔方达人、九连环高手,都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体育课不是用来释放压力和获得乐趣的吗?为什么每一项运动都要被计时、排名,都要和别人竞争?这让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非常受打击。
在英国,体育课和学术课程一样,虽然也做体能测试,但却会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组,“他们是和与自己同等能力的人一起跑,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标准,就可以了,不和别人比较。”英国的体育老师说,通常面对能力不够的学生,主要是鼓励他们与自己竞争,只要有努力完成测试的意愿,就该为自己自豪。“就算不擅长体育也没什么,在其它领域他们自有擅长的地方。学生不会因为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与其他人比较。”
同样的,在学业课上,从来没被排过名的英国学生,在“中国实验班”最后的期末考试中看到了自己的分数和排名,表现不好的感到非常沮丧。
反思:全面发展还是扬长避短
在英国中学学习过的中国男生乐乐说,英国同学对成绩大多“不看重,不上心”,老师要求的都会做,但如果做不到最好,通常不会“拼命”去做。“因为大家都在同一个水平,每个人都能通过考试,因此没有哪些人特别努力,毕竟只是一个考试而已。而且成绩单是隐私,封在信封里或发邮件给个人,互相不知道。即便知道,大家也不会因为某个人成绩好就特别刮目相看。
此外,乐乐表示,英国的体育课是男女分开上,每天一节,跑步只是锻炼身体,跑快跑慢没有任何关系,体育课的乐趣主要在板球和足球等专业课程上,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而回到国内,我发现初一学生的体育课已经在为中考[微博]而练跑步,测成绩了。”
我们接下来将探讨的: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生评价体系是科学合理的?中国教育十分推崇的取长补短式“全面发展”,和英国注重的扬长避短,哪种更适合孩子未来的发展?因为自己做不好就放弃努力,逃避挑战,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到底是心理脆弱还是值得鼓励?是靠自己去适应环境学会谋生,还是利用外部环境更好地迎合自己?
观察
备受争议的“实验”终于告一段落,可对于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人来说,纪录片中中英教育碰撞所引起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
纪录片称中国式教育靠的是权威、管教和残酷的竞争;而英国教学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其实,我们无须过多探究这场“真人秀”般的电视节目是否因为主观预设和偏见而损害了客观,也无须简单粗暴地对比中英两种教育制度和方式哪种更好,更无须对期末成绩的胜出沾沾自喜,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在英国已经为担心自己的学生丧失竞争力而尝试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时,我们是否更应该反思和借鉴,不断寻找优秀的国际教育和本土教育优势的融合,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全盘照搬西方教育模式,或死守“中国基础教育全球最好”的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