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习惯了被误解
美国当地时间4月11日凌晨1点,美国洛杉矶南郊的南加州大学校园附近发生一起枪杀案,两名中国留学生遇害。消息一经公布,国人的种种恶评与揣测淹没了本该有的同情与哀悼———“活该”,“希望不是官二代”……只因为该事件的几个关键词为“留学生”、“情侣”、“凌晨”、“宝马车”。遇害同学的朋友立即发表网络声明,澄清被害者并非“官二代”,生活节俭,成绩优秀……
留学如同围城,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中国留学生,还要背着“负面”的旗子走多久?国人对留学生的“有色眼镜”,还会戴多久?
误解一:逃避高考
在某国际高中的入学考试现场,考生家长蔡先生告诉记者,这次考试是他逼着儿子来考的,因为在省重点初中读书的儿子一心想着接受“高考的洗礼”,不愿意做“高考逃兵”。
蔡同学的想法很典型地代表了一部分传统学生把高考视为人生必经洗礼的观念。在读学生何晓坤表示:就读于顺德一中是许多当地孩子的梦想,作为顺德一中的优秀学生,她当初也不愿意转学读国际高中。而如今真正进来读书才发现,原来在那些她认为的“高考逃兵”中学习,压力一点都不小,原来同学们也都是来自各地区和省级的重点学校。
“逃”到国外的大学又是怎样的生活呢?一位同学在网站上披露:“是的,国外是‘天堂’,从不用Exam衡量成绩,因为我们还有quiz, pre-sentation, teamwork, online-homework, paper,抄袭直接0分,必须原创,还要各种MLA, APA的格式,不符合直接0分。几乎是每周一门月考,有时同一周两门一起月考,加个晚自修的话和国内高中有区别吗?”
“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做实验,然后接着上一天课,晚上如果有月考考完天就黑了,回寝室发现其他课目还有各种作业要due,动辄上千字的英文paper和本土学生一起PK,每周两次的数学quiz,每周一次的工程teamwork,然后就是各种无情的,机关枪扫射一样的无止尽的due、due、due、due...”
误解二:腐化生活
高昂的学费、有限的奖学金和飙升的留学人数造就了一个现实:留学是一部分富起来的中国子女的优待。于是,和留学生相关联的词语就有了,各种“二世祖”、“二代”;而对于他们在海外生活的描写也充斥着“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玩物丧志”等贬义词。
的确,留学建立在财富的基础上。但如果想要顺利拿到文凭,留学生们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根本没时间挥霍。
小组讨论、项目设计与管理、社团活动、实验、演讲与辩论、学生会选举……在陌生的国度里用自己的非母语语言和一些母语学生竞争“优秀毕业生名单”中的一席之地,是金钱所无法实现的。而这样的生活,在国内外都已经呈现出一种愈演愈烈的态势。就读于国际高中的周同学在采访中说道,父母花费一大笔钱供我在国际高中读书,并且愿意支付我将来出国的费用,这对我来说既是鼓舞也是压力。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发展自己,才能对得起父母给我提供的良好环境。
这种压力,在海外留学生身上,更为沉重。目前就读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彭同学表示:就读于以学费高昂著称的帝国理工学院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学校的课程学习与能力培养环境使得学费的确“物有所值”,这也使得他们这些表面光鲜的留学生们挣扎于高挑战的学习压力与巨大的成才期望之间,高比例的淘汰率更是不容小觑,每个学生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留学,并不是一件奢侈品,孩子想要,家长就可以买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