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大臣再访3所上海中小学 收获颇多
一直以来,“中国学生数学成绩好”是大家的共识。但中国孩子的数学为什么这么好?2012年上海学生参加PISA测试,数学再夺世界冠军,更是引来各国关注。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率领英国教育代表团一行访问上海3所中小学,探寻其中的奥秘。
课堂:“家常”与创新
中国的课堂什么样?
英国代表团此次选择福山外国语小学、建平中学西校、上海中学,一方面是看重其数学教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校国际化程度较高。
特拉斯饶有兴趣地观摩了福山外国语小学的一堂数学课
在建平中学西校,代表团一行坐进了预备年级班的教室,听一堂《有理数的除法》。40个人的教室,学生依次排坐,教师前台讲授,是典型的传统中国课堂。40分钟一堂课,没有花哨的高科技设备,校长吴国林坚持:原汁原味的“家常课”,更能体现中国基础教育的原貌。
分组讨论不多,师生互动多限于提问回答和请学生上讲台做题,这样的课堂,会不会让英国代表团失望?
恰恰相反——英国专家团看惯了分组讨论、气氛活跃但信息量不够大的数学课堂,反而对这种“教师讲—学生练”交替进行的模式大加赞赏。不过,特拉斯也有疑问:“集中上课效率高,但如果学生之间有差异,老师如何发现和解决?”教师王晓青回应:一是通过老师提问观察,二是通过课后作业诊断,三是通过测验进行检验。“对于高水平的学生,我们有提高类课程,跟不上的学生课余也有补差。”吴国林坦言,传统课堂开放性和互动性较弱,这也是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仍需改进的“短板”。
在福山外国语小学,英国代表团现场感受了中国课堂改革的创新——三年级的 “数学活动课”讲授“24点”。这是每周一次的数学拓展课,在游戏过程中锻炼孩子运用加减乘除的本领。课堂上学生四五人一组围坐,每桌一副扑克牌、几张白纸。
拿着扑克牌,邱圣宇和同学先有点莫名:数学课玩扑克牌?听说可以自由选牌、组成24点,而且要分组比拼,这个小小的挑战顿时让他们兴奋起来:3、9、4三张牌如何凑成24?加减乘除随意挑,看谁算得快、算法多,大家争着举手报答案。随后难度升级——每组用4张牌凑24。开放式的题目调动积极性,最牛的小组给出了4种不同的做法。学生当主角、活跃互动、玩中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尝试,让英国代表团成员频频点头。
作业成为“敏感指标”
“你每天的数学课占用多少时间?课外作业花费多少时间?”在特拉斯看来,“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在课后与学生零距离交流时“单刀直入”。
作业成为“敏感指标”,其实并不奇怪——2012年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数学能力位居冠军,但报告同时显示,学生校内上课时间在参评国家中位列第9位;作业时间远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平均7小时左右的水平,位列第1。
建平西校预备班的黄士晋同学介绍,每节数学课45分钟、每天1节;每天的数学作业半小时左右可以完成。福山外国语小学的师生介绍,“数学活动”本身就是数学基础课程的拓展,因此不再布置课后作业。
“对我们来说,减负一直是个重大课题。”建平西校校长吴国林把“课后作业”与教材改革、讲练结合、家校合作等都视为学生取得优异学业成绩的秘诀之一。但他同时也提出,一节新课学完后,布置的课后作业约一节课时间左右为宜,不宜太多。而且,学校将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按3∶3∶4纳入学生考评,以减轻学生负担。
教师:课堂内外的成长
座谈中,特拉斯一行对上海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十分感兴趣。此前,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曾提出,上海基础教育在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教师教研和专业发展。
吴国林透露,目前担任中小学教师,须经专业笔试和面试两关。而对于教师成长来说,校本培训和教研至关重要。王晓青老师介绍,学校每周集体教研备课、课后办公室自发讨论、微博互动等,合作提升的专业氛围很浓厚。
“我们的教师都有三年规划,专业成长路径很明确。”福山外国语小学校长钱芳介绍,为了使教材和教学更加适合本校学生,数学教师搜集了全国各地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编写出具有“知识产权”的福山外国语小学专用的数学拓展教材。
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盛昌介绍,上海中学长期有意识地将教师推到网络环境等复杂环境中,帮助教师尝试创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
英方表示,“如今,英国要成立30个数学中心,之前派出过50位教师到上海培训过。今年秋天,英国将推出新的国家课程,希望上海之行的收获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