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谈:从学生到活动总策划
9月8日晚,“2011英中艺术设计节”在伦敦拉开帷幕。这一活动旨在打造旅英华人艺术家设计师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活动的总策划是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的毕业生沈璐茜。从组织学生展览到大型艺术设计节的总策划,她的经验非常值得分享。
沈璐茜:中英艺术家、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是活动的重要部分。
问: 2011英中艺术设计节的来历是什么?
沈璐茜:2009年,我们举办了名为Cheers的华人年轻艺术家、设计师联展,当时的参展者都是有在英国学习、生活、工作背景的人,展出了100位艺术家、设计师的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次,我们想要延续上一次展览的精神。今年的英中艺术设计节还是以英国华人艺术家、设计师联展为主体,另外增加了三个部分的活动配合,包括嘉宾论坛、年度华人艺术家、设计师大奖的评选以及中国巡展。
问:这次的规模跟上一次展览相比有什么变化?
沈璐茜:在人数上,上一届是100位艺术家、设计师,这一次是精选了50个人的70件作品展出。这一次的参展者中有经验者居多。我们想把整个活动做得更丰富、更有延续性,增加英国与中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所以扩充了另外三部分的内容。
问:特意从中国赶来的艺术家是交流的重要部分?
沈璐茜:对,这次英中艺术设计节的伦敦站和随后的中国巡展都会包含英国和中国的设计师。这些设计师作品的流动性也是达到英中之间的交流,也是这些有英国背景的华人设计师当前创作状态的现实写照。
问:你还在读书的时候组织过一些展览,如今你已经毕业,组织这次活动有什么不同?
沈璐茜:这一次活动最大的不同,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就是,真正能够达到英国和中国两地创意产业从业人士的正面交流。比如,9月22日的嘉宾论坛,我们邀请六位嘉宾,成对地讨论同一个话题。每一个领域都会有一位来自中国的设计师和英国设计师对话,把这种思想碰撞非常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但是,这也是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比较困难的地方,不管是人员流动还是运送展品,都遇到一些物流上的问题。所以,我们作为主办方就花了更多精力来统筹安排这些事情。
问:这一次是更大型的活动,有什么不同的经验?
沈璐茜:在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上和以前有比较大的不同。之前主要是一些学生活动,核心团队的成员都是在校生,大家用课余时间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压力相对要小,以趣味性为主。
这一次,我们比较想达到的是把在英国的中国艺术家、设计师凝聚起来,搭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展示平台,所以使命和责任比较重,需要考虑的方面也比较多。
因为我们要邀请一些嘉宾—不像以前那样,聚集起一些人、展出一些作品就可以,所以,这次在挑选作品方面就很谨慎,要考虑到多元性、质量优劣等等。
这次活动的参展者分三类,第一类是艺术院校的应届毕业生,第二类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并且在同行中有比较好的口碑的艺术家、设计师,第三类是在业界已经有一定地位和知名度的艺术家、设计师。
因此,在挑选参展作品的时候,我们也要在这三类人群中力争平均,以期达到相互借鉴的效果。我们希望能够让参展者和观众都看到华人艺术家、设计师在海外成长经历的不同阶段—过去、现在、将来。
问:你提到这次活动的团队跟以往不同,在组织和协调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沈璐茜:以往的团队成员都是学生,大家在时间上比较灵活,所以不会遇到很多协调和组织上的困难。这一次,由于工作的周期比较长,我们又都是志愿者性质的。我的感觉是,在团队组织上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另外,还需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擅长哪个方面的工作。如果发现任何出现瓶颈或者效率比较低的情况,就要及时调整工作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