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婚恋观有别 留学生青睐相亲style
曾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的L先生今年38岁,单身,在约见过某婚恋网站为其介绍的两、三个女孩后,他越发认为,自己还是寻觅一个“海归”更合适。
“我对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都没要求,但是,希望她跟我一样,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生活不要太单调的‘两点一线’。如果她也出过国的话,共同语言会多很多。”他说。
所以,尽管工作劳碌,他还是会抽空参加一些海归群体的聚会Party,他认为,较之其他相亲活动,“那里的人群和氛围都更适合我。”
所谓“适合”,“不光是相似的海外经历,还有多多少少被西化的交友方式和婚恋观。”
我们采访发现,有着L先生类似诉求的“海归派”并不在少数。也正因如此,一些“西式”的相亲方式和交友理念正在被带到中国,并逐渐成为海归们青睐的“相亲style”。
相亲方式一:凑凑吧
创办者:Alex Edmunds(美国)
关键词:小规模、主题型、线下活动
“大家好!我叫艾德瑞,来自洛杉矶,从事旅游行业,想找一个24-26岁的女生。不过很抱歉,我现在没有北京户口,也没有房。”
美国人艾德瑞欢乐地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参加世纪佳缘网举办的现场相亲活动时所作的自我介绍。“一共150个人参加,20人一个小组,每个人轮流自我介绍,上面的信息是每个人都要提供的。”
2009年,初到中国的艾德瑞没什么朋友,他想找一个中国女孩交往,于是,在别人建议下,注册了几个大型相亲网站,并不惜支付高额费用成为VIP会员。
此后,他便陆续参加了不少这样的现场相亲活动,可是他觉得“太失望了,几百人在一起,都不记得见过哪些女孩,也说不了几句话,没办法知道喜不喜欢。”
也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艾德瑞感受到了中西方交友观念和方式的差异。
“美国人的相亲完全不是这样,一般是小组一起吃饭聊天,但几乎不会谈论经济条件方面的事,比如工资多少等等,而是谈论大家有什么兴趣爱好,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大家可能会从幽默感、谈吐、性格、兴趣等方面作为标准来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然后再去慢慢了解家庭、收入等方面,绝对不会第一次就问。”
后来,艾德瑞参加国内相亲活动的目的就变成了结识更多朋友,而非女朋友。
“认识的中国朋友多了我就发现,有很多生活在一线大城市的中国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很现代的,并不那么传统,他们也不只关注物质条件,也希望找一个喜欢感兴趣的人。但现在的相亲活动并不能让他们找到女朋友。”他认为。
于是2011年,他与几位朋友商量,打算在中国创办一个西方模式的相亲公司,也就是“凑凑吧”。
不过,把美国模式照搬到中国,艾德瑞发现有点“水土不服”。
“美国人在与陌生人交流时比较开放,中国人就比较害羞。我们第一次组织吃饭,大家互相聊了十几分钟以后,就开始各自掏出手机玩微博、微信,都不说话了。然后我发现,哦,还是应该改进一下,要有一个专门的主持人。”
凑凑吧的活动每次只有8-16个人参加,“因为人少了大家互相才能充分交流,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对方。”他说。
可是,艾德瑞很快又发现,人少的聚餐聊天活动很容易气氛冷清,“需要共同去做一件事才好。”于是,他又开发了不同的主题活动。
“现在我们主要有七种主题:羽毛球、保龄球、网球、厨房秀、户外爬山、下午茶和晚餐。
比如羽毛球就很好,由主持人组织两队,安排一个小的比赛,活动中你可以了解很多,比如他的竞争力怎么样,如果你打错了队友会怎么表现,是很宽容还是很恼火,这样了解得会比较深刻。”他说。
艾德瑞告诉我们,现在凑凑吧的在线注册会员有3万人,不过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比较少,只有几百人左右,其中90%以上都是海归、华人或者老外。
“参加过活动的人感觉都很好很喜欢,有40%的人会重复参加。可能还有海外经历的人比较认同我们的模式吧。”
相亲方式二:豆浆油条
创办者:Michael(美籍华人)
关键词:重缘分、免费、手机社交
如今的张同学,中文比他第一次上《非诚勿扰》节目时流利了很多。这个6岁就去了美国的中国男孩,在思维和说话方式上,更像个地道的美国人。
与许多参加电视相亲的男嘉宾不一样,张同学上《非诚勿扰》并不是急于找一个女朋友结婚,而是抱着开放的心态,遇到合适的女孩就交往,没有的话,也不强求。
张同学迄今还没有真正跟中国女孩谈过恋爱。“相对美国女生来说,我觉得中国女生更倾向于很快地确立恋爱关系。
美国不是这么早,如果去约会的话,先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如果觉得合适再去谈恋爱,在中国好像第一二次见面,她们就会说:你可以当我男朋友吗?”
两次《非诚勿扰》的相亲经历,让张同学感受到,在中国,相亲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话题和多么庞大的市场。
“我上节目之前做了一下调查,发现看这个节目人很多。我就很感兴趣。后来我觉得可能因为中国人比较着急早结婚,所以,他们要么为自己找对象,要么为自己的孩子找对象,不管多大年龄,好像每个人都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每个人都有需求。”
下了节目以后,张同学把自已相亲的事情放在一边,开始关注这个市场。
就如他上《非诚勿扰》时随遇而安的心态一样,张同学认为,爱情和交友靠的是缘分,而不是功利性地猎取目标。
“现在国内也有很多交友网站,但是都要花很多钱。我觉得找爱情不需要花这么多钱。而且现在年轻人都爱玩手机,移动网络很发达,用微信就可以很容易的认识一个人,一块钱都不用花,应该有一种很方便的手机APP,专门帮助年轻人找到他们喜欢的人。”
借鉴美国的手机APP软件tinder,张同学和自己的朋友们开始“豆浆油条”的研发和推广。
与微信、陌陌等交友软件不同,“豆浆油条”更强调互相匹配的人才能开始聊天交往。“就像豆浆和油条一样,天生一对。”张同学说。
他向我们介绍,该手机APP可以为每个人随机选择同一城市的四位异性朋友,用户可以凭眼缘和学校、职业、年龄等简单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发出邀请,如果对方接受邀请,双方才算匹配成功,同时软件会自带公式为双方测算匹配指数。
“这是一种两情相悦的模式,帮助大家自由开放地选择感兴趣的朋友。如果双方同意才开始接触,所以也免去了使用陌陌等软件会不断遭受骚扰的烦恼。”张同学说。
张同学的团队现在有5个人,除了他自己,还包括1个美籍华人、1个瑞典人和2个中国人,其中一位在国外生活多年。
“我们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团队,大家的理念也比较国际化,包括APP的设计风格。”团队成员Elva告诉我们。
目前,“豆浆油条”上线刚刚两周时间,已经有几千名用户,其中有不少是海归和华人。
“我们既不针对特别急于结婚的人群,也不针对态度不严肃的‘炮友’,而是鼓励大家去找有缘分的、匹配的男(女)朋友。”张同学说。
中西婚恋观有别,夹缝人群期待共鸣
在英国留学、工作的女生小K形象气质都不错,也不乏人追求。原本不着急的她,今年回国以后才有了恨嫁的感觉。
“我今年32岁,在英国并不是一个一定要嫁人的年龄,但一回到国内,父母亲戚都特别着急,天天催我,忽然让我也有一种恐慌的感觉。”
小K的尴尬只是海归们遭遇的中西方婚恋文化差异之一。同样英国留学归来的双料硕士卢,在国外有过恋爱经历,回国后相亲次数也已经多得算不过来,对于中西婚恋文化的差异,他有着自己的体会。
“在国外,遇到心仪的姑娘,走上前去搭讪,是很正常的事;换到国内来做就会很怪异,大家戒心比较强,会觉得你不是好人。”他说。
所以,卢也会不断地通过相亲的方式扩大自己的选择面。“一般是朋友介绍,海归比较多,海归也比较聊得来。”
“有一个差别能感受到,就是国内的姑娘会比较现实,更关注工作、收入、户口、房子的问题,海归的女孩会好一些,跟她们聊天还是以兴趣爱好为主,比如户外旅行。不过她们也会关注经济条件方面,但是会问的比较隐晦,或者放到后面去问。”
卢对此也表示理解,“现在国内房价这么高,关心这个也很正常,不像国外,中产阶级买房的压力没那么大。”
世纪佳缘VIP首席猎婚顾问告诉我们,她手里的海归或华人客户基本都在35岁以上,这在国外并不算大龄。“这样的客户一般更关注对方的性格爱好。”
“比如有一个美国长大的华人女孩,二十六七岁,对男生年龄要求放的很宽,认为40岁以内都可以,但对兴趣爱好罗列地很详细,希望男生爱运动,并且有精通的运动项目,还要喜欢远足旅行。”
同时,归国择偶的人一般都是选择了在大陆定居,所以,满足家长的要求,适应国内的现实,也会是他们考虑的因素。
“例如中国向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女生也会希望找一个经济实力可以支撑起一个家的,男生就希望女生能平衡好家庭的各种关系。不过这些条件综合起来,海归还是更倾向于找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