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游记:漫游剑桥(图)
剑桥位于伦敦东北约100公里处,坐火车只要45分钟。她是英国(UnitedKingdom)剑桥郡(Cambridgeshire)的郡首。这里著名的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在1231年,英国国王亨利三世(KingHenryIII)授予剑桥大学特权,在之后数百年间,剑桥大学校长的权力大于剑桥镇长,这就是著名的“袍镇之争”(Town-GownRivalry)。剑桥在1951年才被英国皇室从镇升级为市。剑桥城的许多地方依然保持着中世纪以来的历史风貌,到处是精心维护的古老建筑,墙壁上装饰着古朴的塑像,宁静而内敛。
说剑桥就离不开剑河(RiverCam)。剑河是一条宁静秀美的小河,好似一条玉带穿越剑桥。蜿蜒曲折的河道,婀娜多姿;清澈见底的河水,缓缓流淌;两岸古宅老树,芳草茵茵。剑河是剑桥的眼睛,为剑桥带来了灵动的气息,是剑桥的灵魂所在。连徐志摩也不禁为其倾倒,赞为“最有灵性的水”: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拜伦潭
在剑河上游,参天古树之间,有一眼小潭,潭水清澈见底。自由主义诗人拜伦就最喜欢来此玩耍,在潭中游泳、洗澡,还有沉思,不知道有多少孤傲、狂热、浪漫的拜伦式英雄人物就是在泡澡的时候构思出来的,故名“拜伦潭”(Byron’spool)。潺潺的溪水在拜伦潭汇集,向北流经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镇——格兰彻斯特(Grantchester)。由此,人们可以撑着小船,沿着剑河顺流而下,一路景色美不胜收。小镇坐落在茂密的大草地之间,河边有一果园,春天满树花朵,秋天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显得随意,充满野趣。树下摆了些帆布躺椅,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不少客人,晒太阳,品茶,吃糕点,聊聊天,好不热闹。当年还是学生的哲学家罗素、经济学家凯恩斯就常常来此小憩,在果树下探讨学术问题。久而久之,果园的茶点闻名遐尔,而果实却遭主人冷落,客人可以随便摘吃。每年六月中旬,通宵舞会结束以后,莘莘学子一路高歌,逆水行舟来到上游,挑战自己体力的极限,并展示其高超的撑船技巧。果园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身心放松、畅谈理想、诉说衷肠的最好场所: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天鹅与水草
沿河而下是格兰彻斯特草甸(GrantchesterMeadows),放眼望去,草地麦田一望无际,一直连上远方的地平线,衬托着蓝天白云。间或有一些排列整齐的桦树,黑白相间的奶牛悠闲自得地吃着青草,优美的自然环境令人心情舒畅、胸怀宽广。2003年,剑桥市政府想征用这片土地开发公寓,结果广大市民群起反对,这就是剑桥保护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的一贯传统。穿过约3公里的广袤草甸,我们来到剑桥市边缘的天堂国家自然保护区(ParadiseNationalReserve)。保护区不大,但野鸭、青蛙和各种鱼类自由自在地生活,这里的天鹅总是大摇大摆、悠然自得,常常在路边把头埋进翅膀里,舒舒服服地晒太阳睡觉,似乎它们才是剑桥的主人。英国有一条古老的法律,天鹅专属国王所有,伤害天鹅可是重罪。走过自然保护区,别墅开始在丛林之间若隐若现。很快便来到格兰塘(GrantaPond),高大的榆树和纤细婆娑的垂柳在四周点缀。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从格兰潭顺流而下,左侧是大树参天、落叶如茵的后园(TheBacks)。据说当年徐志摩最爱来这里散步,常常流连忘返于此。右侧依次渐入视线的是剑桥的四大学院:王后学院(Queens’College),国王学院(King’sCollege),三一学院(TrinityCollege)和圣约翰学院(St.John’sCollege)。这是剑河最光彩夺目、最引人入胜的一段风景。两旁如地毯般铺开的草坪,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的花园,空气中弥漫着芳草与鲜花的气息。不远处矗立着端庄宏伟的古老建筑,偶尔还传来教堂悠扬的钟声。坐在船上望着透明寂静缓缓流逝的清流,宽厚柔顺的水草随波摇曳,难怪当年徐志摩陶醉之感油然而生: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数学桥
河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后学院的数学桥(MathematicalBridge)。传说数学桥是大科学家牛顿的一个天才设计,整座桥用木头搭建而成,一颗钉子都没用。后来有学生不服,想把桥拆了重建,结果无法复原,只好钉上钉子了事。传说毕竟是传说,实际上数学桥是由WilliamEtheridge设计,在1749年由年青的JamesEssex住持修建。牛顿早在1727年就去逝了,不可能是牛顿设计建造的。1866年数学桥进行过一次大的修缮。在1905年数学桥被重建,用柚木取代之前使用的橡木,其实重建前后都使用了螺钉,但是老设计从表面看不到螺钉而新设计却能够看到。就是这点细微的差别被炒作成一个传说,剑桥的导游就天天把它当作故事讲给游客们听。
离王后学院不远有一个小巷子,叫做FreeSchoolLane,小巷毫不起眼,不到100米长,碎石铺成的小道。这里坐落着卡文迪什实验室(CavendishLaboratory)的旧址,这个举世闻名的物理实验室产生过28个诺贝尔奖。创始人卡文迪什公爵测出了地球引力常数,麦克斯韦创立了现代电磁学,DNA双螺旋结构的秘密被两个年青人破解。汤姆生也是在这里发现了电子,当时他兴奋地冲进旁边的酒吧,宣布替在场的所有顾客埋单。我虽不喝酒,但每当路过那里,就想起这好事来,可怎么也撞不上。
哈里波特的霍格沃兹
过数学桥不远,映入眼帘的是国王学院巍峨壮丽、尖塔如林、气势恢宏的哥特式建筑,这就是国王学院的教堂,历经数代国王,用了上百年才建好。电影《哈里波特》中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许多镜头都在这里拍摄。国王学院教堂的少年唱诗班来自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他们都穿着黑礼服戴着高礼帽,像一个个小绅士。他们的歌声纯真无邪,仿佛天籁之声。每年圣诞前夜,唱诗班的歌声通过英国广播电台BBC全球直播。以前国王学院一般只录取贵族,近年来开始招收非白种女生。该学院的思想并不保守,是剑桥大学的左派阵营。徐志摩当年放弃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诱惑,来到英国剑桥国王学院作为特别生就读。
往前又接连穿过几个小巧玲珑、风格各异的拱桥。剑河中游,从女王学院的数学桥到圣约翰学院的叹息桥,一共有七座拱桥。人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剑桥因这些桥而得名,其实不然,这些桥都是后来修的。剑桥的名字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罗马军队一路征战到此,遇到剑河,便修建了一座桥,并驻军于此,后来发展成一个小镇,就是剑桥。现在市中心还保存着古罗马集市的遗址。
牛顿的平果树
前方就是著名的三一学院,拥有大科学家牛顿,以及32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一学院正门的旁边有一株小小的苹果树,看上去毫不起眼,但据说是当年引发牛顿悟出万有引力的那颗苹果树的子孙。大门顶上是出资创立者亨利八世的雕像,手持一支“椅子腿”。原来曾经有一位调皮的学生,乘夜爬上去将国王右手中的权杖偷偷换成了一支椅子腿。第二天,学生以为校长会大发雷霆,没想到校长认为这反映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没有追究此事。
继续沿河而下,是剑桥最大的学院——圣约翰学院。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叹息桥(BridgeofSighs),有人说是由于学业艰难而叹息,有人说是因为考试没考好而叹息,还有人说是为了爱情而叹息,莫衷一是。据说徐志摩就是在这里完成了《再别康桥》。篇中提到的风景,现在依然完好如初。在领略诗人情怀的同时,你能感觉到剑桥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重视与保护。毕业前每当我走过叹息桥,心中总会漫过一股淡淡的惆怅: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学院制是剑桥大学最大的特色。剑桥有31个学院,上至财政的管理,下至学生的招生与教学,学院有很大的自主权。剑桥的学院不是中国人通常理解的专业院系,称其为“书院”可能更为合适。大学不过担当一个联邦政府的角色。例如,毕业典礼是学生向各自学院申请,在剑桥大学的参议厅举行,学生从大学校长手里接过由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每个学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系的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学院。在同一个学院里,不同学科的学生居住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思考能够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想象空间,这就是灵感的源泉。在同一个系里,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剑桥大学的范围内拓展社交面。
教育产业化
剑桥是英国科教发展的杰出代表。英国人口仅占世界的1%,发表的论文数量却占世界的8%,引用率占到9%。英国的科研投入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但其投入产出比是全世界最高的。在这一点上,英国的教育制度功不可没。
1999年,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要在5年内占领全球高等教育留学市场的1/4。为了吸引海外留学生,英国设立了“志奋领奖学金”(CheveningScholarship),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学生留学英国。2004年又以英国女科学家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多萝西?霍奇金的名字设立“多萝西?霍奇金研究生奖学金”(DorothyHodgkinPostgraduateAwards)。2004年2月,英国下议院通过了布莱尔政府提出的高校收费改革法案。该法案规定,到2006年,各大学将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将本国学生目前平均每年1250英镑的学杂费提高到3000英镑。由于担心本国生源减少,英国各大学开始向海外市场扩张,中国成为重点地区。在“九一一”之后,美国紧缩学生签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学英国。目前,在英国攻读大学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已达6万人。
英国的教育一般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第二阶段是5岁到11岁的小学教育;第三阶段是11岁到16岁的中学教育。5岁到16岁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由国家负担学杂费。16岁参加普通中学教育证书考试(GCSE)。16岁到18岁是高中,即大学预科,作为中学至大学的过渡阶段。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通过高级水平考试(A-LEVEL),即可申请读大学。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大学教育。一般从18岁开始,读本科需要3到4年(医科为5年),硕士为1年,博士至少3年。此外,针对16岁以上的青年和成人,英国还积极开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后续教育。因此,英国的学制比中国短,如果顺利,25到26岁即可获得博士学位,中国则需28到30岁。虽然学制短了,但是英国的高等教育从不偷工减料。英国每个学年一般有三个学期,并且许多考试安排在假期之后,因此学习强度较大。剑桥大学的MBA为四个学期,时间长达12个月。一共有18门课,两个假期还安排了2个为公司提供咨询方案的实践项目,一年下来几乎没有闲暇可以休整。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
英国的大学教育以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每学期公布每门课的教学大纲、考试方法、参考书目,以及每节课的时间、地点和阅读课目。课目分为阅读材料和案例分析。不像许多中国老师照本宣科,剑桥的老师喜欢天马行空。所以学生课前必须做足功课,否则上课节奏太快,会跟不上。每天的阅读材料往往超过100页,学习强度非常大,几乎每天都要学到凌晨。每门课都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老师和几位助教负责。如果学生人数多,还会分小班,以保障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每堂课上,老师都会经常提问,学生的课堂表现往往纳入评分。
在中国,古人早已认识到“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但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教育偏向知识教育。与此相反,英国的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批判式思辨、开放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自我求解能力。英国哲学家洛克17世纪就充分认识到,知识教育没有穷尽,因此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可以说,英式教育是“学问教育”而非“知识教育”。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英国中学就开始进行开放式训练。除了必须记住的基础知识,许多问题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知识是学不完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毕业后具有对新事物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求证的能力。
为了保证大学的教育质量,英国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就各高等院校课程和学术研究质量进行审查,并对各院校某一专业的教学质量、优势和不足予以评定。此外,民间的大学校长委员会、英国文化委员会和一些报刊,例如泰晤士报、卫报也会进行一些非官方的评比。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保证和提高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知识领跑经济
剑桥也是英国知识经济的杰出代表。提到英国,人们想到的是工业革命和老牌(也就是衰落)的帝国主义。其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又重现活力。现在的英国是一个既注重传统又高度现代化的国家,有着一如既往田园诗般优美的环境,雄厚的科研实力,高度发达的经济和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英国的复兴使得标榜不走寻常路的法国也在反省,是不是要效法英国。这其中剑桥大学功不可没。1970年,三一学院出资建立欧洲第一个高科技园区——剑桥科学园(CambridgeSciencePark),又称为“硅泽”(SiliconFen)。虽然起步晚于美国加州的硅谷,但剑桥的硅泽很快云集了1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涌现出世界第一大手机芯片设计商ARM在内的一大批上市企业。如今剑桥已经成为欧洲高科技研究和开发的中心,产值达到了美国硅谷的1/6。
算上工业革命,英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无比巨大的,这与英国的国民性格密切相关。英国人行事独立,擅长思辨,热衷创新,从牛顿在苹果树下悟出万有引力就可见一斑。英国人的自信、理智、严谨和冷静,使得他们分析问题的时候比较客观和中立,并善于在各种矛盾间妥协。例如,亨利三世因为和罗马教廷闹矛盾,下令改造天主教,但并不全盘废除。幽默和宽容是英国人出了名的品质。英国人的幽默多为自嘲,英国人的宽容体现在能够冷静地聆听持相反观点者的谈话。剑桥大学新生第一堂课就强调,教育的任务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培养对不同意见的宽容。英国人保守但并不排斥开放,他们追求现代却又不失传统。剑桥就是这种文化的继承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2003年夏,经过一年的紧张学习,我行将离开剑桥。按照传统,我和班上同学登上王后学院的小船,向着剑河上游青草更青处漫溯,口中吟诵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尽情享受着这一份剑桥人离别的情怀。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