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留学日记:你在英国住哪儿?

2011-08-23

你在英国住在哪儿?别担心,我可不是要打探你的隐私,只不过——不来英国不知道,关于“住在哪里”这个问题的意义可是太重大了。在这里,“地址”与“身份”之间的关系实在复杂。

记忆犹新,许多年前第一次来到英国,入境时海关把大戳儿往护照上一盖,不忘提醒一句:记得去警察局注册啊。所谓注册,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即是登记将在英国停留居住的地址。但凡将来搬了家,还得手持这张警察局发给的小破纸,前去警局登记新地址。时限是在搬家后的七天内。

“没了”地址还真不行

有次一朋友搬家后,扯着我陪他前去警局更改地址。就晚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对面的警察阿姨便板起一副面孔,问长问短,最后还不容分说的非得在一个小破本上作了记录。

走出警察局,朋友又气又慌,一面担心回头再续签证的时候会不会有麻烦,一面又哀怨的指责英政府规定不合理——家具、行李都还没整理好,难道就逼着人非得先跑到警局报到?情感上我太理解朋友的怨念,但想想英国社会的现实,发现在这里“没了”地址还真不行。

比方说,从前只知道在国内签手机是需要身份证的,来了英国才晓得,签手机竟需要带着一封印有本人名字及收信地址的信件前去。头几回还需要看护照,到后来发现一张信用卡、一封信就全搞定了。

还有上医院注册、买房、到邮局取包裹等等贯穿生活中的大小事件,也均需用此法验明身份。连朋友在这儿办理陪工或陪读的英国签证,据说是为了防止“假结婚”,也需要向移民官提供“夫妻二人在两年内同住一个地址”的各种信件证明。弄得现在俺家最不环保的“死角”之一就是那一箱又一箱的过往信件。

不知这算不算也是一种英式的保守与传统,反正英国人就是认准了“用地址证明身份”这么一条“非主流”人口管理方式。虽说在英国,护照与驾照也是官方认可的身份证明,但英国朋友告诉我:并不是每个英国人都拥有这两种证件。况且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拥有了以上证件,也仍然要同印有地址的信件证明同时使用,方为有效。

不要身份证的N条理由

这样的管理方式非但麻烦,漏洞也很多,早年在英国念书时听说过一些不务正业的留学生“平步青云”的传说,无一不是在“地址证明身份”这一条上做了文章。譬如,一些学生当二房东挣钱,为逃水电费,便向水电公司谎报户主的名字叫“刘德华”。虚假名字配上真实地址,最不济的结果也不过是水电公司上门来要债,然而却查无此人(当然现在的水电公司可管得严多了)。

另一些人抓住了英国烟草昂贵的特征,在这里干起了走私烟草的行当,渠道“新颖”的令人乍舌——随机的提供别人的住址往英国“发货”,走私团伙中的成员则蹲在门口“截货”。警察上门盘查,无辜的户主一问三不知,又由于“身份”对不上号,真正的犯罪分子就暂时逃脱了。

当然,基于英国是个诚信社会,我估计本国人或是打算在此“常混”的人大多不敢钻“地址”的空子,以免遗臭万年。然而,在外来移民与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的今天,这却是英国所面临的真切挑战。

从资料上看,一战到现在,英政府曾多次想用“身份证”的形式管理人口,然而屡次的尝试皆以各方的反对而告终。例如现今的联合政府上台之初,便宣布废除工党之前又推的“身份证”计划,理由是废除计划“可以省钱”。民众以及各方组织则以“不能真正阻止犯罪”、“(身份证所需的指纹等资料)不尊重隐私”等理由撂倒了之前的“身份证计划”。

好吧,既然如此,看来俺那位可怜的朋友挨警察阿姨的批,也不是全无道理,俺家那堆积如山的过往信件,一时半会儿估计也扔不了了,我多少有点儿无奈。不过,对于“推行身份证”这样一件貌似“理所当然”的事情,英国民众也不甘“被代表”,敢于向政府质疑,倒是值得国人寻味。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