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留学生涯中那些让你觉得“父母皆祸害”的时刻

2015-08-28 来源:搜狐

我,一个穷比,学了个不太喜欢的生物制药专业。一条命闯关,还是系统默认的低端配置。

如果考虑沉没成本的话,我似乎应该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找份对口的实习工作或者考取国内大学的研究生。

可是我真的不喜欢,想象着以后每日在实验室里盯着离心机显微镜做实验的样子,我觉得我会疯。

我想到了出国,换个喜欢的专业,洗心革面。这并不是由于跟风。

情况太尴尬了,如果是可操作性,我应该努力考财经类。但转专业没那么简单,我又是从零开始,学不学的好得另说。

你说兴趣?我当然知道兴趣不能当饭吃,我骨子里爱文科,但我没有转而去念文科的胆量。

去跟父母商量,放弃用整个本科的时间装备的这点技能,他们大概会气出病的。念完书能不能有好的发展,我知道有相当大的运气成分。

搞不好就可能撕破脸,那就是彻底的鸡飞蛋打啊!

和托福题目一样,这是留学不能逃避的选择题。

你如何定义幸福

是在父母身边做贴心乖巧的“小棉袄”,还是孤注一掷出去闯荡世界?

时常觉得父母过于忧虑

他们觉得你的出国计划不够靠谱

他们觉得你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

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个体

“我如他们所愿地找了一个熟悉的中国朋友当室友,他们又开始紧张我能不能良好地融入美国了:” 要天天和你的中国室友厮混,要多出去交美国朋友才行。””

“时常告诉我要劳逸结合,周末放开了玩耍,满心欢喜地想和父母分享,电话那头却念叨起:别老顾着玩了,也要记得学习啊,送你出国又不是送你去游乐场””

最要命的是情感的绑架

“那去那么远,爸妈怎么看你啊……”

“要是我以后生病了,你在美国怎么看我啊。”

“那你出国了怎么嫁人/娶媳妇啊?”

学会各种撂挑子的办法

“妈,你别管了”

“你再说我就不回来了”

后来发现我并不是一个人

每次大家晚上聚在一起的时候

只要有人悄声示意安静

大家总是会意地闭上嘴

然后听他对电话那头的父母扯个弥天大谎:

“ 嗯,我睡了,晚安。”

关于留学的一些心里话

只想「逃去一个自由的国家」,

本质上是一种逃避,

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

去到哪个国家,

都会带上一种弱者心态。

什么是弱者心态?

就是一切行动都以现实要素为衡量标准

而有强者心态的人则相反。

对他们而言,

出国和回国完全是一种等价的选项。

而成为强者,

意味着接下来你要独自面对一切可能的磨难。

意味着「一切都要靠自己」,

没有人在道义上有义务帮助你。

你已经成年了,

要为自己的判断和行为负责任。

同样,

成年的你

家长没有任何义务掏钱给你出去留学。

一个独立而客观的留学选择

「为了家人,跪着也要走完」

自由与担当从来都是双胞胎。

你担得起多大的风险,

就受得起多大的自由。

如果真的要宣战了

沟通黄金法则:

1.20秒定律

情绪激动的时候,有一些容易伤害人的话会脱口而出。

Amazon每年能卖出去那么多的东西是因为那个“一键购买”。

你想做的事情不迟于20秒开始,你不想做的事情至少考虑20秒再说。

冲动是悲剧的发端。

2.“假设”计划

设想一种标准的响应方式来避免纷争。

举出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例子

(比如带父母看《三傻大闹宝莱坞》)

当冲突发生时你,做出类似膝跳式的反应。

3.路径设计

问题情景化。花 20分钟草拟一份线路图。

4.情感补偿

一定要提前铺垫好

无论是Skype还是facetime,给他们下载好。

有时候,他们担心的

10分钟的视频就可以解决好。

哪怕只是「 证 明 给 他 看 」

也要背水一战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