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留英一年后:国内外学习方式真的太不相同
在英国留学的收获,很多都是点滴进而变大的,就比如学习。尽管说我在国内的大学成绩并没有达到科科90+,但是在我看来,专业课只要认真学,对于我来想要达到90+还是可以的。这让我原本以为,进入英国申读硕士应该会是一切顺利的。
当然了,语言因素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进去的,毕竟商学这门学问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还是蛮高的,但是这都不影响我对于自己的这个判断——英国的求学之旅还是会一片坦荡的。然而就在第一学期上交的一篇小论文之后,我的想法被破灭了——老师告知:“我不满意你的文章”。从那时开始我渐渐明白,中英两国之间学习方法和方式的差异。
出国之前,我一直以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比较强而引以为傲,最讨厌那些识记背诵,最喜欢实践和应用,并且我一心一意的以为,到了英国读书之后,我便可以如鱼得水,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学习和应用中获得对自己成长更高的收益。可是事与愿违,我还清晰的记得英国的前两堂课,老师是一名叫克瑞斯的络腮胡的中年教授,亲切的讲授和和蔼的态度,让我如沐春风,课程是“消费者行为学”。
提前的预习,让我能轻松理解教授的课程,只是对他时不时提出的无厘头问题还是让我感觉有些困惑。诸如:如果顾客刚看过红色的标识,会对接下来的顾客选择有影响么?如果顾客携带现金而非信用卡会对他的消费造成什么影响呢?之类问题,而我当时只是觉得有趣罢了,并没有太在意。
(房东的小花园)
每一次的3个小时课程结束后,老师总会给出很多的参考文献,按照自己的习惯,起先我会在复习完基本课程之后适当选择性的参看文献。就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时间是完全不够的——别说一天七篇文章了,就算一周七篇我都感觉吃力,毕竟我学的不仅仅是消费者行为学这一科。
于是,我专注于老师推荐的主要教材。小论文下来了,论文题目下让我更加困惑了——“TESCO在爱丁堡市内再选一个地点开店应该选择什么位置”,我认为: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于是思考再三,我只好写了一篇条件分析类的文章,将自己认为的那些不确定性因素做假设进行分析。这在中国应该已经算是一篇发散思维极强的文章了,但是自信满满的我,等到的却是一个不理想的成绩。
为什么这么努力,反而成绩不理想呢?我和克瑞斯老师预约了下面讨论我的文章。讨论之始,我尽量陈述自己的思维逻辑和知识条理。然而,克瑞斯老师只是微笑,他说我并非第一个与他讨论这个问题的学生。他亦承认我的努力,只是对于我的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能力依然不满意。
随着交流的深入,逐渐我明白,克瑞斯似乎更期望我站在一名管理者的角度写作而非一名罗列数据的学者。对于这个论文问题,我可以选定一个地址,围绕我认定的地址去分析他的优劣并指明什么优势让我不选择其他地址。理论方面是可以写的,但是更要加入一些实际性因素
自此,我慢慢的收起自己的学术理论,转而会根据老师上课和带领我们实习的内容,适当看一些材料纺织,物流运输之类的“杂书”。这些额外的阅读也是大大增加了我的学习压力,但是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就在第二学期,另一名老师——安德鲁教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关于“ZARA如何在8月前为爱丁堡提供应季的时尚服装”的论文。这个是一个看上去很空泛实际上信息量很大的问题。我查看了有关于佛罗萨斯纺织材料报告和海运物流运输的详细资料,这些可以精确到原材料成本和运输成本的细节化选择,为我赢得了一个理想的分数。
也正是在这一年的慢慢学习中,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的以教材为中心和英国的以应用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