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斯特大学传播学硕士向奥运会呐喊
也许是伦敦奥运会还有3个多月就要开幕的缘故,这几天想起4年前北京开奥运会的那段日子依旧让人心潮澎湃;或许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体育迷,任何大规模的体坛盛会都会让我激动不已;也或许是因为能亲身经历两次奥运会,也让我不禁庆幸自己的“运气”。说实话,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呐喊”的日子又要回来了。
我承认,北京人骨子里面就是喜欢“喊”。当北京拿到奥运会申办权时,北京人喊了;当罗格刚说完这是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后,北京人喊了;当2009年和2011年北京国安拿到中超冠军和亚军后,北京人喊了;就在一个月前,北京金隅拿到首个CBA总冠军后,北京人也喊了。这几年,北京人呐喊了一次又一次,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2008年奥运会期间,在奥运村旁边,“盘古大观”东侧的大屏幕前的呐喊。
北京奥运会期间,因为种种原因,我没能买到奥运会现场的门票。但没有捞着票,不等于咱就没有奥运热情。有一天晚上遛弯儿,碰巧遛到了奥运村西面,当时盘古大观东侧的大屏幕上正在直播中国男篮与德国男篮的小组赛。如果当时走回家,比赛肯定就结束了,我干脆就和这里越聚越多的人一起看大屏幕。当你和很多人一起看直播的时候,尤其是你们站在同一阵营里,人会变得更加兴奋,喊得更加响亮,看得更加过瘾。因为你不用害怕喊的声音大了。在这里,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享受比赛,享受奥运。“篮板!”“防守!”“别这么打啊!”“好球!”呐喊响彻贯穿于整条街上。比赛暂停之余,相互发表了对比赛、对球员的看法,让人觉得这里也是北京奥运会的现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我们的“呐喊”,让全世界听到了。
北京奥运会即将结束时,我在想:这种“呐喊”的日子今后还会有吗?3年后,我来到了伦敦,想象着这座结合了西方古典与现代美的城市会献上一届精彩的奥运会。后来我发现,伦敦人对奥运会似乎并没有那么热情和投入,伦敦各大报纸大部分版面依旧是欧债的余波、卡梅伦的烦恼、失业的上涨、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英超最后阶段的火爆。此前,我有做上门销售的经历,在推销产品的同时也询问伦敦人对奥运会的看法,一个当地的家庭说,比起奥运会,他们更关注自己的“阿森纳”和“切尔西”,以及6月份要开战的欧锦赛。不知是奥运会还没到,英国人一时半会儿真“没想起来”,还是自从2004年伦敦拿到主办权之后,这几年英国发生的一系列让英国人痛心的事让他们真的把奥运会“忘了”。
话说回来,伦敦既然拿到了奥运会主办权,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在伦敦,既然人们会为自己的球队呐喊,也必定会为自己的国家呐喊,不然伦敦也不会在2004年战胜炙手可热的巴黎和马德里,英国代表团也不会在2008年拿到金牌榜第四的位置。塞巴斯达安科在伦敦申奥时就说过,伦敦奥运会的主题就是要吸引全世界的年轻人去参加、去体验、去享受。在伦敦,到处可以看到运动的、为梦想奋斗的年轻人。要说伦敦是个体育之城,一点都不为过。
现在,我只是期盼,并希望3个多月后自己能坐在特拉法加广场或海德公园内的大屏幕前,或是坐在酒吧里,坐在体育迷咖啡店里,找回欣赏体育盛会的快乐,找回曾经的激情,找回曾经呐喊的记忆——让世界听到我的呐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