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海归热衷公益事业 回国后助学也会“上瘾”

2017-04-12 来源:转载

不少海归回国后热衷于公益事业,其中有一些人致力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助学,帮助家庭困难的高中生、大学生完成学业。

为了圆孩子的上学梦,海归们付出了许多心血。

助学始于偶然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从瑞士留学回来的高翔接触到公益事业。

他说:“我和同学在开车的时候,听到一名患白血病儿童的求助广播,于是,就在我们班的同学群里发起了募捐活动。”

当时,高翔去医院看望这个孩子,孩子的父母陪在孩子身边,特别着急。

钱都花完了,孩子的情况也不是很好。

从医院出来之后,高翔就把自己的收藏品拿出来义卖,用拍卖的钱帮助孩子治病。

高翔伤心地回忆说:“当时孩子已经成功地做完骨髓移植手术,可是术后出现并发症,去世了。我当时特别伤心,大哭了一场。”

他说:“这不仅仅是金钱的资助,更多的是心血的投入。白血病治愈率很低,最后我几乎绝望。”

后来,高翔把重心转移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助学事业。

从2006年夏天资助的第一名学生开始,到现在已经10年了。

他说:“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一个孩子能够大学毕业,不仅是改变孩子的命运,更是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在贫困地区助学是扶贫的好方法,对当地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有长远意义。”

同是留学瑞士后回国的王敏选择加入助学事业与个人的经历有关。

她说:“偏远地方的孩子太不容易了。我是在四川偏远的山里长大的。记得一年级时,教室就是农村废弃的房子。那是一个很大的房子,左边的几排朝着左边坐,是一年级学生。右边的几排朝着右边坐,是二年级学生。有一天,美术老师请假没来上班,是数学老师给我们上的美术课。这些事情我印象特别深刻。教育是大事,我一直都想帮助那些想读书又没有条件的孩子,想了很久。正好在群里看到高翔的‘一对一’助学计划,我立马就参加了。”

助学也会“上瘾”

“助学太有意义了!这些钱花得很有意义。我觉得资助孩子会上瘾。”高翔激动地说。

由刚开始个人投入助学事业,慢慢扩展到一个团队,高翔和他的伙伴们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选择资助对象时,团队成员会做细致、全面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会做一个初步筛查,然后再实地考察学生家庭情况,最后评估资助标准。

在每学年开始的时候给学生们发放助学资金。

高翔说:“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市有个很偏远的乡。我去准备资助的一个孩子的家探访时,他正在山上放牛,只有奶奶在家。当我告诉孩子奶奶会资助孩子上完高中时,奶奶立刻去山上把孩子叫回家,孩子听了激动得不得了。他说‘看到别人上学很羡慕,但是家里条件不好,读不下去了。’当时,我把3年的费用都给了他,孩子特别开心地说‘明天我就能回学校上学了’。”

直到现在,孩子开心的笑容还深深地印在高翔的心里。

高翔以前花钱大手大脚,从资助孩子上学起,就特别注意节省。

他说:“多省一点钱,来年就能多资助一个孩子上学。现在,我们家尽可能不在饭店吃饭,来了客人就在家里做饭招待,就是为了省出钱来助学。”

王敏也是如此,“省下吃吃喝喝的钱,帮孩子们上学,多好的事呀!每次负责和我们联系的老师给我们汇报孩子情况时,我都特别欣慰。”

当被问及在助学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时,高翔没有抱怨,反而笑呵呵地说:“困难谈不上。我们是抱着一颗欢喜的心做这个事情的,最大限度地尽自己所能帮孩子。如果说有什么困难的话,就是希望多挣点钱,能够多资助些孩子。”

助学改变学生命运

笔者了解到,为了避免给受资助学生造成心理负担,资助人一般不会跟学生直接联系,由老师或者当地有关部门负责联络。

马静雅是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班主任,由她负责联系受资助学生和资助人。

“这个助学计划对我们班里的15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专科生的奖学金比本科生来说要少。所以,这笔助学金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状况。其中有二三个学生都快要辍学了,拿到这笔助学金,又可以让他们继续上学了。孩子们也都特别懂事,主动给资助人写感谢信,因为不知道资助人是谁,所以信上的称谓也五花八门。”马静雅笑着说。

格西现在是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政府接待办的工作人员,她在阿坝师范学院上大二时,接到县妇联主席的电话,说有个好心人愿意资助她完成大学学业。

“当时,父亲和母亲都60多岁了,父亲在帮别人看门,母亲务农,家里的生活比较困难。除了在金钱方面的帮助,资助人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让我能自信地面对生活。”

谈起资助人时,格西亲切地称高翔为“高叔叔”,“在实习的时候,我拿不定主意去哪个单位,就发邮件请教高叔叔。高叔叔虽然很忙,但是他在调查了解后,给我合适的建议,我真的特别感动。高叔叔给了我很多鼓励,现在我的生活好多了,父母都搬到了县城,自己也买了房,去年还有了可爱的儿子。感觉生活很美好。”

格西字里行间,洋溢着幸福。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