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巢暖凤来栖 浅谈留学海归回流的“磁铁”

2016-02-01 作者:邵群 来源:姑苏晚报

在出国留学逐渐成为一件平常事,学成回国发展日益成为一种潮流的今天,苏州海归就业、创业面临哪些困惑,他们内心又有怎样的诉求?

近日,记者走进海归创办的企业和就业的场所,感受他们拼搏奋进、实现人生价值的激情和勇气,面对面倾听他们的思考和心声。

“花香蝶纷至,巢暖凤来栖”,最新统计,苏州引进的留学回国人员(即“海归”)累计已超过两万人。他们视野开阔,满怀激情和梦想,是苏州创新发展中最富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

《苏州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到2020年,将重点引进2000名能够引领和促进重点领域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常住苏州的留学归国人才达到2.5万人。

A 先就业后创业“期待绽放” 资金与人才难题亟待解决

工业园区仁爱路99号,西交SKEMA国际创新产业园C幢,一间1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摆着几张办公桌,东北、西南各隔出一间小小的会客室、会议室——这里,就是34岁的海归黄丹青创办的左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所在地。

2004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黄丹青先后入读法国杜埃矿业学院、法国国立路桥学院。2007年7月毕业后,他进入法国一家工程设计咨询集团任工程师,三年后辞职,于2010年7月回到苏州。“在法国,我手里握着一份无期限的工作合同,年收入4万多欧元,每年有两个月带薪假期,自己决定回国,亲友们都不理解。”他回忆,“在法国生活太安逸,我每年回两三次家,每次都感觉苏州发展特快、变化特大。我又是独子,回到父母身边也好有个照应。”

回苏后,黄丹青先应聘到一家国企任工程师,专业对口,年收入10多万元,可四年后,他又决定辞职去创业。“企业文化与国外完全不同,我渴望更加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他说,“如果说,回国是人生的第一个拐点,那次丢掉铁饭碗去创业,则是第二个大转折。”黄丹青记得,在法国读完法语课程开始申请学校时,自己坐在电脑前,拿着法语词典,一个一个单词翻译,报名、填申请表、写个人简历,每一份材料都是一点一点“啃”出来的。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才申请到了满意的学校,还拿到了3万多欧元奖学金。他说,“当时,周围的同学、朋友纷纷来请教经验,问的人非常多。回苏后,许多亲友也来问孩子出国留学的事。于是,我就萌生了利用在法国积累的各种资源,做一个法国教育平台的想法。”

说干就干,黄丹青自筹10多万元启动资金,组建了一个8人团队,于今年1月注册公司,创办了“留法公社”网站和“法国留学DIY”微信公众号。他介绍说,这个平台的核心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和家长便捷、准确地找到法国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信息等。目前网站已上线300多所学校,且每月持续更新40-60所学校;微信平台坚持推送法国留学热门学校和专业,并提供真实案例,也已有近两万粉丝。

1月28日,“留法公社”参与承办了由苏州市政府主办的“赢在苏州”国际精英全法创业大赛。黄丹青告诉记者,“今年暑假,我们计划推一个法国名校游的项目,包括参观访问七八所高校,开展语言、文化类课程培训,以及参加绘画、舞蹈等活动等。”

“从塞纳河畔到独墅湖边,印象最深的,就是无数个加班的夜晚,大伙在一起满怀激情地热烈讨论——在那一个个迸发智慧的瞬间,我总会对自己说,当年在法国所梦想的,不就是这样一种场景吗?”黄丹青感慨,创业维艰,虽然公司已获得一笔天使投资,但眼下缺资金、缺人才仍是面临的两大难题,眼下负责平台开发、程序设计的计算机技术核心人才是最最急需的。“平台已上线一年多,虽然离既定目标尚有一定距离,但自己会稳扎稳打走下去!”

B 刚回国时“两眼一抹黑”“圈子”才是海归最最渴望的

薛仁,29岁,苏州人,2008年入读东京目白大学外国语学科,2012年毕业后,在日本工作了两年,于2013年底回苏,现在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事招商工作。

创业不易,就业亦难,海归当然不例外。择商选资,先确定项目,再主动电话联系、上门拜访,吃闭门羹、坐冷板凳成了家常便饭。企业负责人都挺忙,你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各种“资源推介到位,并努力引起对方的兴趣。只有这样,对方才可能考虑抽时间实地考察。”薛仁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对方举棋不定的时候,让他下定决心。如果项目最终能顺利落户,你还要定期回访,并协调相关部门,继续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刚毕业那会儿,我在日本汽车零配件行业做海外销售,其实现在也是在干销售,不过,销售的是我们苏州的优质资源。”说起为啥干这行,薛仁说,“在国外呆得久了,老家的人脉和资源就渐渐疏离了。这个岗位挺锻炼人,让自己有机会能接触到各行各业,了解各类精英人群的想法,能学到很多东西,这也是自己人生规划中一个成长的平台。”

薛仁感慨地说,刚回国时“两眼一抹黑”,家乡变得很陌生,“那时,‘圈子’才是我们海归最最渴望的”!他指着名片上的“苏州海归精英联盟”告诉记者,这个微信公众号去年11月26日上线后,没有刻意去吸粉,短短两个月时间,用户已“自然”增长至五六千。“去年12月底,我们在李公堤举办了一场‘漂洋过海、凝聚于此’的线下活动,现场来了近500人。抽样调查发现,其中海归占到80%,以‘85后’居多。”他告诉记者,利用这个微信平台,还可以组织海归走进校园办留学公益讲座,开展慈善募捐等活动,帮助海归结交更多的朋友,更好地了解国情。

26岁的徐骏宸是“苏州海归精英联盟”的一名忠实粉丝。他于2009年赴澳大利亚留学,先后入读新南威尔士大学、莫奈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4年8月回苏后,他先在一家设计院实习了几个月,后来应聘到一家公司上班,于去年9月辞职。“我心目中的理想岗位,一是平台要大,有助于扩大自己的人脉圈,二是工作环境和氛围要好。有时也想创业,我对音乐、西装制作有兴趣,就是不知道什么项目合适自己。”他说。

徐骏宸告诉记者,“从小到大,读书、出国、就业,都是父母一手安排好的,如今想自个儿走路。经验不足是我的缺点,有时候挺迷惘、困惑,挺希望能和更多的海归朋友一起聊聊天,说不定能受到启发,找到好机会呢。”

C 调查显示七成海归“压力大” 进一步优化环境才能吸引更多人才

海归就业、创业中面临的困惑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苏州在引进海归人才,优化海归创新创业环境方面作了哪些探索?

市人社局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处刘瑜处长告诉记者,根据调查,管理方法、人际关系是海归需要调适的重要方面。另外,不适应工作、生活环境的,所占比例也不低。大部分海归回国半年内能找到工作,但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找到工作的也不少,海归就业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容易。

海归回苏就业、创业,压力大不大呢?最新抽样调查显示,感到“压力很大”、“压力较大”的海归,分别占到15.3%和53.9%。具体来看,创业类海归感受到的压力最大,占比为83.1%;其次是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海归,占比为81.1%。感觉压力相对小一些的,是在企业就业的海归,占比为59.2%。

记者了解到,创业类海归的压力来源,主要包括“企业发展”、“市场竞争激烈”、“资金周转不畅”、“市场回报低”、“工作负荷大”、“闲暇时间少”等。而在企业就业的海归面临的压力,主要包括“工作压力大”、“工作辛苦,加班多”、“收入待遇差”、“缺乏成就感”、“工作枯燥乏味”等。

对此,刘瑜接受采访时说,海归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国外、国内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海归回国后要调节好这一“落差”,时刻把握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很好地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所长,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刘瑜说,苏州于去年出台《关于做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放宽了留学回国人员户籍限制,明确在国外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不受户籍所在地限制,也能享受我市的相关待遇,鼓励他们来苏创业。他建议,应建立苏州留学回国人才信息库,并对海归人才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完善海归人才就业指导,学历学位认证评估、户籍迁移等配套功能。同时,应从优化信贷流程,提供所得税优惠、房租优惠,提供人才支持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海归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激发海归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相关链接

苏州七成海归留学欧美

最新抽样调查显示,样本留学的国家和地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占71%。其中,在北美留学的占44.4%(美国占38.5%,加拿大占5.9%),在欧洲留学的占26.6%(英国占15.6%,德国占6.7%,法国占3.0%,意大利占1.3%),在亚洲留学的占16.9%(日本占8.7%,新加坡占3%,韩国占2.7%,中国香港占2.5%),大洋洲占8.2%(澳大利亚占6.7%,新西兰占1.5%)。

从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看,男性、女性分别占68.8%、31.2%;从年龄看,26-35岁的占44.5%,36-45岁的占28.8%;从婚姻状况看,71.8%已婚、26.2%未婚;从户籍所在地看,36.9%是苏州人,61.3%是外来人口,还有1.8%属于其他身份。数据表明,六成以上的海归属于流入苏州的高层次人才。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