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伦敦大学90后留学生实习记 在新华社和BBC打拼

2016-01-06 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是一位阳光开朗的“90后”小伙儿,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新闻学专业;201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学位;2015年9月学成归国。

和很多身处象牙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不同,从本科开始,田帅就非常注重实习,虽然课业紧张,但他将有限的时间安排得异常充实,不仅完成了学业,还在多家知名媒体实习工作。而且每一次实习,都让他有不同的收获。田帅很喜欢《论语·子罕》中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认为,留学生活教会了自己坚持去努力,努力去坚持。

路透社北京分社:“坚持是必备的素质”

2012年暑期,还在读本科的我,在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进修网络新闻和国际新闻课程,其间前往法新社和美联社的香港分社参观学习,听各国驻外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那时,成为记者的梦想便开始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本文作者(右)参与学术交流会议。  

有了想法,就该着手准备。我一直认为,在学校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尽早参与实践,为今后的正式工作打下基础。

为了得到在国际知名新闻机构实习的机会,我开始有意识地多与教授和师兄师姐接触交流。不要不重视或因为胆怯而放弃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我的经历证明,他们都是通往职场,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人脉基础。正是通过教授的引荐,我和当时的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长取得了联系。

虽然一开始,由于我的资历尚浅,实习申请被婉拒了。但这次挫折反而激励我更加努力地锻炼自己,提高新闻实操能力。接下来的一年中,我参加了尼泊尔志愿者协会的国际新闻实习项目,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韩国办公室的国际青年峰会等实践活动,丰富了自己的阅历。

2013年暑假,我再次向路透社北京分社和菲律宾分社提出申请,希望能成为路透社的实习生,然而结果同样是拒绝。不过这次申请并不是没有收获,当时的北京分社社长给了我几篇非常不错的新闻报道,让我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2014年年初,经过充分准备的我,第三次向路透社北京分社提出实习申请,这次终于成功了——我得到了为期半年的实习机会!

进入路透社的第一天,负责指导我的记者老师对我说:“坚持是记者必备的素质,也是做人做事必备的素质。正是因为你两年内,三次向路透社提出申请,你的坚持让大家愿意给你这个机会。”

现在回想,幸亏当时自己有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楞劲儿,不然就与这次难得的机会失之交臂了。

新华社伦敦分社:24小时只睡了不到两个小时

我的楞劲儿,也让我获得了在新华社伦敦分社的实习机会。

早在前往英国留学之前,我就开始着手申请新华社驻伦敦分社的实习项目,在师兄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了新华社驻伦敦分社的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等我在英国安置好后,便迫不及待地尝试与他们取得联系。可没想到,这份名单是两年前的,其中熟识的老师已经回国了。

正当我不知所措时,脑中冒出了一个傻乎乎的想法——把名单上所有的电话打个遍试试。说干就干,整个名单密密麻麻写满了一页纸,我从第一个电话开始打,但听筒里只有“嘟嘟”的忙音,拨第二个电话,对面传来的是“您拨打的电话是空号”,我有些沮丧,却没有放弃。打到第二十多个电话时,终于接通了,对方是新华社伦敦分社电视新闻采编部的老师!听到听筒里“喂,您好”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激动得好像中了六合彩。

对方得知我的意图先是一诧,问:“你怎么知道我的电话?”我赶紧小心地解释了一下。也许是我的坚持打动了他,这位老师并没有生气,反而耐心地向我介绍了新华社伦敦分社招录实习生的程序,并告诉我可以申请2014年11月的实习。11月到来之前,我又接到了这位老师的通知,在提交了求职简历并顺利通过面试后,我终于在新华社驻伦敦分社的电视新闻采编部,有了自己的实习岗位。

开始实习没几天,正赶上台湾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来访伦敦,此前台湾县市级选举刚刚结束,蓝绿阵营发生了巨大变化,蓝营国民党的失利和绿营民进党的大胜让外界都没有想到。而谢长廷是此次选举后首位来英的台湾政界高层,我意识到,这是一次拿到台湾选举结果权威分析的绝佳机会,于是自告奋勇,承担了相应的采访写作任务。

但想得简单,做起来可就没这么容易了。谢长廷的行程并未对外透露,而且很难约到专访,更要命的是,他来访的消息发布得很突然,媒体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眼看这篇非常有新闻价值的稿子就要流产,还不知从何下手的我情急之下,想到了以前在国内的深度智库机构实习时认识的研究员老师,于是赶快拨通了对方的电话请教。后来,我又与谢长廷将要参与的圆桌会议的主办方取得联系,争取到了作为深度智库的副研究员参与会议并采访谢长廷和相关与会代表的机会。

至今我还记得,那一个晚上,我埋头查询相关资料、准备采访问题,完全忘记了时间,当完成这一切时,才发现窗外的天空已经泛白了。

简单休息了两小时后,我便重整精神参加会议和采访去了,紧赶慢赶,终于在当晚完成了初稿并发给了编辑。记得当晚的伦敦下起了小雨,走回家的路上,我意识到,在之前的24小时里,自己只睡了不到两个小时,但那时觉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BBC中文网: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虽然从本科开始,每个假期我都会去实习,来英国后也获得了很好的实践机会,但我更希望能到本土的新闻机构,切身体会英国人的工作状态。于是,我双管齐下,一边不断给国内本科的教授发送邮件,请教如何在英国寻找实习工作,一边时不时地跑到英国研究生导师的办公室,询问有没有相关的实习机会。但由于8月并非媒体的实习招聘季,而且相较于本土学生,英国的新闻机构不倾向录用语言能力差的留学生,我发出的求职申请大多石沉大海。

幸运的是,8月底,本科时的一位教授要来伦敦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的专访,他邀请我作为助手陪同参加。正是这次机会,让我结识了BBC中文网的总监和几名记者老师。当天采访结束后,我便搜集了与采访相关的背景资料发给了其中的一位老师。出乎意料的是,对方顺势派发了几个简单的任务给我,比如简单整理一战中华工参与修建铁路项目的史料等。为此,我一整天都泡在图书馆里,查找整合了不同的资料后才发给对方。

也许是看我完成任务的态度比较认真,通过几次工作交流后,BBC中文网的总监给了我全职实习一个月的机会,但由于与大部分课程时间冲突,我最终放弃了这次机会。

记得当时一位BBC的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就是这句话,让我在接下来的留学生活中,找到了学业和实践的平衡点。当很多同学都在为课上知识太多,课下要花大部分时间学习时,我因为有预习习惯,能更快掌握知识点,而腾出了大量时间参与课外实践;当不少留学生由于英语水平问题,无法获得工作机会时,我因为时常有意识地与本土同学讨论和辩论,让自己的语言不再是求职时的障碍;当其他同学还在纠结要不要在繁忙课业之余参与实习时,我已经投出简历,并在每次实习中积攒经验和人脉,为获得下一次更好的机会铺路……越来越多的事情都在印证着这个道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