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艺术家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开个展

2013-07-17

今年5月7日,中国年轻艺术家王郁洋个展《换想物》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开幕,这标志着第三届华语视像艺术节也拉开了序幕。

王郁洋被称作中国最令人兴奋的新兴艺术家之一,这虽不是他首次在英国开展,却是他在伦敦的首个个展。

在接受我们专访时,王郁洋说,他此次带来的六件展品与主题《换想物》有一定的关系,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物的解读,他希望创造出眼中的 “真实”世界,带给观众全新感官认知。

王郁洋善于运用新兴媒介进行创作,但是又拒绝被叫做“新兴媒体艺术家”,他的创作实践涵盖了装置、摄影、影像及绘画等不同媒介,带有很强的思辫性。

展出的作品中包括2010年的《一张画——风景》,这件展品的布展需要一整件房间,它打破了绘画的概念,在被解构的一张普通风景油画中,本应出现在画布上的色彩跑到了地上、甚至墙面上,让二维的绘画拥有了三维的空间感和生命力。

在《述——一榨纸》这件作品中,展现了近1000张、原产于云南腾冲的手工纸,上面印满了其从砍树开始的全部工艺制作流程。

还有装上马达和硅胶会“呼吸”的大哥大和电视机,用以表现电器被人们淘汰后变成苟延馋喘、只会“呼吸”的废物。

王郁洋说,他并不担心普通观众对他的艺术品不理解,“我的艺术作品的呈现不分观众群的,当我呈现我的作品时就是给公众看的。

有时我们低估了观众的理解能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王郁洋还认为有些观众本身在看展时就带着一种抗拒的心态在看,觉得自己看不懂。

对此,他表示:“其实艺术和所有新生事物是一样的,需要主观上主动地思考和理解,如果带着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心态来看,当然就会越看越看不懂。”

有的视觉艺术家认为作品本身会说话,没有必要特别强调作品的意义,甚至是抗拒与观众沟通。

王郁洋觉得与观众进行沟通是有必要的:“因为每一个观众都对艺术品有自己的理解,而艺术家做一个作品是希望别人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他想传达的诉求,这也对艺术家完善一件艺术品是有帮助的。

在展览现场,王郁洋被英国观众团团围住,对他进行连珠炮式的发问,这让他感到英国观众和中国观众的区别:

“英国的观众更喜欢与艺术家进行直接沟通,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与艺术家的初衷一致,而国内的观众更喜欢自己默默地看,然后自己去想。”

5月9日,王郁洋还在Anatomy Museum的艺术家讲座上与泰特现代美术馆公众项目策展人——Marko Daniel博士以及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的姜节泓教授进行交流,并与现场观众对话。

此次华语视像艺术节已经是第三届,时间从5月8日至6月12日,除了实验艺术家王郁洋,还有来自两岸三地的导演带来的29部电影在艺术节期间公映,包括大陆的周浩、台湾的吴汰纴、张虹以及香港的王绮美、音乐家王婷和Chris Lee等嘉宾,通过展览、放映、表演、讲座和论坛等活动与观众面对面。中英网英国留学

相关学校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