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解读:美国大学的教学传统

2013-05-28

语言学史这门课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英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论断,我选取了基督教和两次世界大战。我对自己的论文很满意,谁知看到分数时,25分满分却只得了一个及格分:15分。助教给我的评语是:“有些观点不像是你的观点,如果你引用的是材料而没有注明,就是抄袭。”我很费解,把自己的论文从头看到尾,也不明白哪些地方“不像是我的观点”。于是我给助教发邮件约了时间见面。

助教老师很认真,把我的论文打印下来,把那些他觉得“不像是我的观点”的句子都画了出来,我一看就乐了,他画的句子都是诸如“生产集中导致了资本集中”这样的概括性语句,而这些话对于经历过高考的中国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我高中学的是文科,高考之前那5本历史书:2本中国近现代史、1本中国古代史、2本世界近现代史全部熟记在心,高中的历史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背历史书,要先‘死’去,才能‘活’过来。”于是在高考冲刺的阶段,我每天都徘徊在“死”和“活”之前,又怎么能对这样的概括总结性语句不熟悉呢?背的东西多了,就变成了自己的知识。所以当我写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革命背景的时候,这些话想都没想,就在我的大脑中自动翻译成英语,然后敲进电脑里。

等我回到公寓打开电脑后,我查看了自己的分数,发现从15分变到了24分,几乎满分。美国大学校园内的“开门”传统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了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作为学生,我有权利去争辩去辩论,去为自己付出的努力赢得相应的回报。既然有这个机会去和教授助教辩论,既然有这么民主的“开门”传统,我就应该更好好利用这样的资源。中国大学的论文分数几乎都是“一口”定,毫无回旋的余地,希望中国大学的老师们也采取民主的“开门”政策,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视,而不是被一个分数死死得钉在成绩单上。

于是,我开始给助教老师讲中国的高考制度以及我是怎样学习历史的,顺便把工业革命和世界大战以及苏联解体这些历史也陈述了一遍。助教老师听得直点头,道:“原来是这样,美国学生是写不出这样的论文的。我会给你加分的。”等我走之前他又说:“我很高兴你能过来找我协商分数,每个学期你这种情况的学生大概有十几个,我们办公室的门对你们敞开着,可是大部分人都不会过来。我们的‘开门’传统就是让你知道,你不是孤单的一个人,也有人和你是一样的情况。”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