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FT发布最新全球EMBA排行榜 世界商学院向亚洲转移

2015-10-19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近来,世界上的诸多评比项目,似乎都倾向与中国元素沾上边。

在最新出炉的2015年英国《金融时报》全球高管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简称全球EMBA)排行榜中,清华大学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 University)合办的EMBA项目(简称Tiemba),位列全球100家EMBA项目的榜首。

这也是自1999年《金融时报》创立商学院主题排行榜以来,首次有中国内地院校参与的项目在评选中夺魁。

对于Tiemba的当选,FT的评语是:得益于其在大多数指标上的强劲表现。

在FT的此次评选框架中,融合了薪资水平、生源背景、性别构成、研究能力等多方面的衡量标准。

在中国,EMBA教育也属于热门的社会话题,但关注点并非完全来自于其国际地位的“雄起”。

讨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高昂的学费,就读学员们非同一般的社会身份,以及其背后那些为人讳莫如深的“人际关系图谱”。

去年7月,中组部等部门下发的要求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参加社会化培训有关事项的通知,被解读为官员参加EMBA的“禁读令”,进而引发一场官员学生的退学潮。

而EMBA这项在国内外迅速发展的精英管理教育产品,其使命与角色也再次面临争论和质疑。

如何客观评价目前中国和亚洲EMBA项目的真正水平?

每年EMBA和MBA榜单的大相径庭说明了什么?

如何看待“关系网”在商学教育中的角色?

应该怎么评估EMBA教育的价值?

对于这些问题,FT中文网在伦敦采访了设计发布此次排行榜的负责人:FT商业教育主编德拉•布拉德肖(Della Bradshaw),和FT商业教育统计师洛朗•奥尔特曼(Laurent Ortmans)。

FT中文网:今年FT最新发布的全球EMBA排行榜,历史性地由来自中国大陆学校参与的EMBA项目位列榜单首位。能否就这次评定,做一个简单地介绍?

布拉德肖:国际化水平,是如今衡量一个EMBA项目比较重要的指标。

EMBA聚焦的是30-40岁左右的商界人群,现在这个群体对国际化视野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同时EMBA又是一个极其昂贵的教育项目,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尽可能多的视角,让学员感受不同国家、地域和文化的动态。

因此,最优秀的EMBA项目,往往是来自于全球不同背景的两家、甚至三家最顶级名校的合作。

奥尔特曼:应该说,这次榜单中位列前五名的项目,已经和其后的项目拉开了一定距离,它们共同点都是非常国际化,不光是学员的构成,还包括教学内容,学员需要花费精力在全球各地旅行。

Timba为例,授课日程为中国6周,新加坡3周,迪拜2周以及法国1周,相对其它项目,国际化水平要更高。

FT中文网:阅读近年的榜单,与中国相关的EMBA项目总能在榜单中有不错的表现。

同时,由亚洲院校参与的项目也总能在排行中占据领先位置。亚洲项目受欢迎的原因何在?

布拉德肖:受欢迎的EMBA项目,往往与世界经济热点相呼应。随着亚洲的崛起,欧美企业管理者希望了解亚洲和中国发生的事情,因此他们就较倾向加入亚洲的项目。

奥尔特曼:在这次榜单的前五名中,除了哥伦比亚和伦敦商学院的项目之外,其余四家的项目在”工作经验”(work experience)的排名中都是位列前茅的,这意味着参与项目的学员,都拥有比较高的海外工作背景。

他们对项目的选择,也能反映出一些工作层面的需求。

FT中文网:这份榜单能否说明,中国或亚洲的商学院已经具备了世界顶尖的高级商业管理的教育水平?

如果对比FT的全职MBA榜单,可以看到依旧被传统欧美商学院所统治。两者之间的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

布拉德肖:应该说,只有部分学校具备了国际领先水平。

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些提供MBA项目的学校,并不提供EMBA教育,比如哈佛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这取决于校方的决策。

第二,MBA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

今天中国很多40岁左右的商业人士,在他们20岁时并不具备念MBA的机会,这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群体,EMBA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一群体的教育需求。

总而言之,MBA和EMBA是非常不同的项目,所针对的,也是非常不同的人群。

奥尔特曼:(对于教育能力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复旦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EMBA合作项目,在榜单上排名居前。

但实际上项目的师资力量全部是由华盛顿奥林商学院(Olin)选派的。

很多项目论其实质,是西方院校在中国开设的面向中国人和非中国人的教学课程。

榜单中真正由中国或亚洲院校独立创立的项目其实并不多。但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世界的商学院都在向亚洲转移。

FT中文网:东西方合作的教学模式,会是EMBA发展的主要方向么?

布拉德肖: 我想是的。也有一些学校,如芝加哥布斯商学院,选择在海外设立校区、独立办学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执行起来其实难度很大。

即便是最大型的商学院,比如哈佛,也只有200多名教授,规模是非常小的,项目推进速度也会十分有限。

相比之下,采取多校合作的模式效率会高。接下来也许会看到和非洲有关的EMBA项目。

“东西方合作模式”是近年流行起来的。在我们发布第一份EMBA排行榜时,那时的榜单被美国商学院所占据,接着就是欧洲商学院的崛起,近十年来,是亚洲项目的流行。

FT中文网:从去年开始,中国的反腐行动已经波及到EMBA教育市场,有人认为,中国EMBA质量过于注重关系网,而教育元素并不够强。对此有何看法?

布拉德肖:中国有一些十分优秀的院校。

但是,和其人口规模相比,优秀学校的数量还并不算多。而且,EMBA并不同于MBA的监管框架,市场中是鱼龙混杂的。

很多学校虽然收取极高的学费,但是,并不能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奥尔特曼:发布在《金融时报》EMBA排行榜上的项目,都是接受国际商学院促进协会(AACSB)或者欧洲质量发展系统(European Equis)所认证的项目。

在中国,一些学校实际上并没有经过这两个项目的认证,因此,也没有出现在榜单中。

布拉德肖:对于关系网的问题。应该指出的是,构建社交网络是任何商科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中国反腐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和官员构建的关系。据我了解,很多中国学校的项目,是把官员资源作为一个主要的卖点,并为此设立了过多针对官员的奖学金。

FT中文网:据媒体报道,一些中国官员已经被要求从在读的EMBA项目中退学。

但是,同时也能看到有关于此的争议:有观点认为,政府官员和国企领导同样有参与高等商业管理教育的需求。究竟应当如何看待来自公共部门的学员在EMBA项目中的角色?

布拉德肖:对于政府公职人员而言,要对公务员和公共政策制定者之间,要有明确的鉴别。

而对于国企高管来说,他们需要与国际企业和本土私营企业的竞争,因此,他们的确有需要接受公平的教育项目和工具的机会。

事实上,欧美的顶级商学院也一直在呼吁,需要来自政府公共部门的学生,因为他们需要不同的经济和商业视角。

FT中文网:在浏览榜单和相关统计时,有一个现象:学员们自己认为,选择EMBA的前两个最主要动机是管理学习(Learning about management,10分中得分9.1)和拓宽人脉(Networking,10分中得分8.3)。

而在最终的榜单评选中,平均薪资和薪资涨幅却是权重最大的两个的要素,各自占到总权重的20%。学员和第三方评定者,对于EMBA的价值似乎存在分歧?究竟应该怎样看待EMBA学习的价值?

布拉德肖: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对此我想说:能否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也许是衡量管理教育好坏的最佳方式。很多学员对于EMBA学习作反馈时,都会说他们在学习之后,升到了更好的职位。至于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效果,是很难量化的。

FT的排行榜中,同样也有对于学校教学水平评估指标,比如研究排名(research rank)。很多企业高管的确也会看重在EMBA学习中的管理经验,但是他们不会将此孤立看待。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