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专访世界大学排名主编:“研究”与“教学”应并重

2015-06-25 来源:转载

早在今年6月11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在“2015年亚太区科研信息管理研讨会”上发布了“2015年亚洲大学排名”,令人惊喜的是,此次中国大陆共有21所大学入围百强,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拥有世界一流学府最多的国家。

结果公布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主编Phil Baty接受专访,对排名以及中国大学表现做出进一步点评:“中国教育体系所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不应仅是考试机器,也要有足够的智慧成为未来学术界的领头人。”

“研究”与“教学”应并重

我们知道这次THE亚洲排行榜采用(教学、科研、引用、国家化、行业收入)五大领域13项指标,而最后结果是中国大陆大学在百强数量上名列第一。

那么,在具体指标上,中国大陆大学在哪些指标上比较成绩突出?哪些亟需加强?

Phil Baty:我们通过爱思唯尔数据库了解各个大学的情况。我们发现,中国过去很关注论文发表数量,现在也开始关注论文发表质量了。在“引用”方面,中国已经比过去表现好很多了。

在声誉调查上,中国因为关注校际合作成绩不错。在国际化方面,中国大学的分数不是最高,但已经比日本的大学好很多。在教学方面,中国不是最好,但也和其他竞争大学持平。

另外,中国的行业收入也远远超过了榜首的东京大学。所谓的行业收入更多指的是,大学本身吸引行业投资的能力。大学有了更多资金,就可以做更多研发。

我们发现,在科研方面,中国的论文数量不是问题,但被引情况依然在国际上不算显著。换言之,中国大学的论文质量还没跟得上论文数量。

且由于论文数量更容易被量化为指标,这个指标就可能影响教师考评和学生教学。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Phil Baty:谈到质量和数量,我觉得主要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学者,如果太关注发表文章,可能就会忽视一些大的发现,所以说我觉得这个涉及到中国大学的研究文化。

在全球其实都是要有这样一种平衡,一方面学者要有自由去追寻他们自己的想法;另外一方面的学者也面临着压力,他们必须要有发表的数量,所以说要达到这样的平衡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就要靠大学的领导者在质量和数量之间打造一个好的平衡。

至于研究与教学,这个问题其实在全球也都有存在,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它们更关注研究,就不可避免忽视课堂教学。

像哈佛这样一流的大学,其实学生也很难找到一流的老师,很多时候教他们上课的是博士生或研究生,所以这个问题是全球性的。

在现在这么多世界排名中,我们THE是唯一一个非常关注“教学环境”的排名,就是希望借此来激励大学也多关注课堂教学。

一些传统的排名更关注,或者说纯粹关注的是大学的研究水平,那么就给出一种“我只要关注研究就可以了”。

但从学生方面,学校要保证能有一流的教师走进课堂,也有时间和学生在一起。

尤其现在,学费越来越贵,你要让学生觉得物有所值。何况现在有因特网,一旦教育口碑坏掉了,坏事传千里,所以大学也很关注这一点。

或许对于THE排名而言,下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是将学生的声音纳入排名。我们或许可以进行全球学生满意度调查。

总体而言,在今年的THE亚洲大学排名中,中国表现不俗。

但目前,中国依然有很多高校学子倾向于毕业后去国外留学,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Phil Baty:中国顶尖大学的确在进步,对中国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即便呆在国内也可以享受很好的教育资源。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中国大学都达到了清华北大的国际水准。所以,海外留学对于很多中国学生还是有吸引力的,文化体验也很好,也会让简历更漂亮、工作更好找。

而且中国教育的供求依然存有问题。中国有很多学生,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挤进北大清华,如果去国外留学就能有一个受教育的质量保证。

您认为现在制约中国大学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Phil Baty:现在中国大学的资金非常充沛,真的很好,这可以帮助大学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觉得中国大学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是与不同文化有一个分享,就是在保持东方教育传统的同时,也学习西方顶尖大学的精髓。

比如西方大学给学者很多的自由,让学者们可以有所发现。

我觉得中国未来的挑战就是在创造力方面。中国教育体系所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不应仅是考试机器,也要有足够的智慧成为未来学术界的领头人。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有些过大。

排名的“是与非”

您认为排名本身是否存在缺陷?

Phil Baty:我必须承认没有排名是完美的。有很多大学在做的事情,在排名上是看不到的。大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对社会很有贡献,这些未必能在排名中得以体现。

但是,排名依然能提供很多好处。比如在高等教育方面,它能帮助学生做出决定,帮助学者选择和谁进行合作;对很多大学来说,排名也可以成为管理工具,作为一种绩效参考;对于政府而言,他们也可以用这个排名来做经济增长的战略规划,因为一个好的大学能保证科技创新和源源不断的人才。

去年3月我碰到北大校长,我被开玩笑说是全球教育部长。当然,这有点恭维我了。

但起码说明我们的排名是有用的,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大学的情况,包括哪些大学在进步。

了解之后就能推动彼此合作、推动全球教育的进步。尤其是一些大学,可以因为共同的目标一起奋斗。大学做得更好,世界就会更好。

有人说“排名”会让大学变得“急功近利”。比如之前有人提及将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作为一种指标。

而对于有的毕业生而言,比如一位没有被500强企业接纳的街头画家,我们似乎也很难说画家就不如500强CEO成功。那么,您个人如何看待“排名”与“功利”之间的关系?

Phil Baty:我们现在有搜集世界500强CEO的毕业院校,这其实只是我们做的一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就是看大学可以培养多少的高管。我们当然也可以了解大学在政治、文化、艺术方面提供了多少精英。

正如你说的,我们不希望某一指标偏重于哪一类人。但是我们要搜集数据,也要看哪些数据是“可以获得”的。

毕业生的薪水或许是可以搜集到的,但是很多其他东西,是我们搜集不到或很难衡量的。而我们的“声誉调查”,或许就是对这些无形的、难以衡量的东西进行把握。

再比如,我们指标下的“被引用次数”纯粹基于学术研究,和研究者的收入、地位、研究领域完全无关。比如儒家思想的学术研究也是被我们认可的,不是说科学方面的发现就比人文社科的发现要高级,我们不会“偏科”。

此前,您说过政府的投资对于大学本身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大学自身的独立性和自治权就有争议性。您如何看待政府投资和大学独立性之间的矛盾?

大学的独立性和自治权

Phil Baty: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的确我们看美国绝大多数成功的大学都是私立的大学。

收入来源捐赠,学费也比较高昂,这样学校不必依赖政府。但其实美国之外很多国家的好大学其实也是国有的。

这意味着好大学其实可以达到这么一种平衡,收入来源是多元的,政府的、行业的,不依赖于任何一方,那么当政治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也受影响不大。

理想状态下,一所大学的资金,不仅源于政府,还有很多私立机构,这里私立机构不只指私有企业,还有一些私人捐赠、慈善机构。

我觉得英国大学就是很好的例子。英国很多大学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政府的拨款。但是政府不会设有很大的限制。所以英国政府在资金和自由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