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球“最佳求学城市”排名 国家篇And城市篇
前不久,英国高等教育调查组织QS(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对外公布了其2014年度全球50大“最佳求学城市”排名。
在此榜单中,巴黎连续第二年荣登榜首,伦敦位居第二名,新加坡则跃至第三。此外,美国为上榜城市最多的国家,中国的香港、北京、上海亦同时打入“最佳求学城市”之列。
国家篇
美国
据了解,QS的此份榜单主要以综合得分的高低排名,但如若以上榜数目论高低,美国则为上榜最多的国家。
我们通过盘点QS官网的此项名单发现,美国共有包括波士顿、旧金山、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华盛顿及费城在内的七座城市上榜,占据了14%的名额。
其中,名校云集的波士顿从去年的第三跌至第八名。
QS报告表示,波士顿为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之一,其拥有哈佛、MIT等全球顶尖级院校,现代化气息浓郁,艺术氛围强烈,生活环境宜居。
但与此同时,波士顿的弱项,即在生活支付方面的高压力亦尤为明显,目前该城市顶尖级大学每学年的学费已超过4万美元。
报告补充说,MIT及哈佛在学生招生方面,实行“Need-Blind(不考虑学生支付能力,达到录取标准便予以招收)”原则,同时慷慨的财政补贴意味着波士顿的大学并非如想象般那么遥不可及。
澳大利亚
在QS的此份榜单中,我们发现澳大利亚共有六座城市上榜,数量排于全球第二。
悉尼、墨尔本分别位列第四及第五位,布里斯本排在第26位,珀斯第30,堪培拉第37,阿德雷德则为第38。
相较于去年,悉尼跃升了三个名次,并超过墨尔本,成为澳大利亚最佳的求学城市。
QS官网的报告显示,事实上悉尼和墨尔本两城市难分伯仲,两者均具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较高的国际学生比例和颇为良好的就业。
但悉尼之所以更为突出,则是因其作为澳大利亚的金融和经济中心及全球最宜居的城市所拥有的高质量生活学习环境。
新加坡
QS的该份排名显示,新加坡位列全球“最佳求学城市”第三位,为亚洲排名最高的城市国家。
相较于去年的第12位,新加坡实现了九个名次的跨越。
对于新加坡能够引领亚洲的原因,官方报告解读说,尽管在QS的全球大学榜单上,只有两所高校上榜,但作为全球学生增长幅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新加坡拥有42%的外国人口比例,因此其具有高度国际化特征。
据悉,在雇主评核分指标上,新加坡荣获100分,这是50座城市中惟一获得满分者;生活质量指标方面,新加坡获得89分;
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4,亦有不俗表现。因此,可以说以上三项指标均是新加坡综合得分喜获全球第三的积极影响因素。
城市篇
巴黎
在QS公布的该份榜单中,法国巴黎位居全球“最佳求学城市”首位,这是自QS于2012年推出该项年度排名以来,巴黎连续第二年拔得头筹。
据悉,该排名根据五项指标,即学生的组成及国际化、经济负担、生活质量、雇主评核及在QS全球大学排行榜的名次予以综合评估,每项各占100分,其旨在比较全球主要求学城市,并借此向具有求学倾向的学生群体提供参考。
谈及巴黎再次荣登榜首的因由,QS公司研究部门负责人表示,“对于本国学生和留学生而言,由于学费低廉,法国巴黎仍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求学目的地。
但巴黎之所以能再次问鼎世界最佳求学城市排行榜,是因为该城市的高等院校在QS排行榜上排名领先,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以及生活品质得分高等因素”。
关于巴黎的排名情况,该报告同时解读说,作为欧洲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巴黎的学生经常可接触到诸多业界的领先学者,尽管学费低廉,但是,班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且课程安排充实。
伦敦
在排名中,英国伦敦位居全球第二,这也是其连续第二年摘得榜眼席位。
据了解,伦敦在分指标上颇具看点。
因众多国际知名高校云集,伦敦在QS全球大学排名该项指标上,获得100分,学生的组成及国际化、生活质量及雇主评核等指标的得分亦领跑其他城市。
但在经济负担层面,伦敦得分则位列后10。
针对伦敦在经济负担上的较低得分,QS官网解读表示,对于国际留学生而言,伦敦知名学府的留学生学费已接近美国的收取标准,不仅如此,本土及欧盟国家的本科生也正在遭受2012年实行的增加major fee收费而带来的影响。
同时,相比于英国的其他城市,伦敦地区的房租及生活开销也过于偏高。
香港
作为亚洲的热门求学地,香港地区位列全球第七,与去年的名次相比,其与新加坡均有大幅度跳级,直接跨入全球十大行列。
在五项指标的得分方面,香港基于招聘环境的优势,在雇主评核上获得96分。
然而在经济负担及生活质量方面,香港与去年相比,并未取得较大改善,因此延续了较低分。
对于得分,QS官方表示,香港是全球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全球多所知名高校,在毕业生的就业方面具有良好声誉,这直接助力香港在QS的全球大学排名这一指标上获得94分。
此外,身为东西文化融合之地,香港是全球人口最为密集的一大城市,不仅沿袭了英伦文化,同时更因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而彰显全球化视野及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