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被指“实时监控”师生所有信息
据英国《卫报》网站报道,几年前,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在图书馆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关联系统。他们发现对学生每次在图书馆的活动痕迹进行数据分析非常有必要,包括借走了哪些书,在网上查看了些什么,并将这些信息在系统上与其他学生进行比对,这样不仅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还能提供大量学生究竟如何学习这方面的信息,更能回答一些探讨性话题比如:图书馆的使用跟学生学业表现是否相关。
事实证明,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的研究成果是显著的,他们发现,跟使用图书馆的学生相比,不使用图书馆的学生里没有拿到学位证的比例是前者的7倍。由此,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决定正式推出所谓收集分析数据的教学策略。学生平常做什么,参加什么活动,他们的优势和缺点等等细枝末节都将记录在案,官方说法叫因材施教,但看上去更像是实时监控。
通过这个方法取得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消息爆出后,许多大学纷纷效仿,学生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拿去比对分析,从家庭背景到一言一行,除了使大学的运转模式一点点改变外,也使得道德和个人隐私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
大学里开始普遍推广这种模式,虽然有效,但不代表没有缺陷,在这些大学里,有利用数据筹划为自己做广告的,有根据数据推测出一些可能离校的学生以便减少资助开支的,更甚者有调取学生写给老师的邮件侦察是否有针对校方的不良言论的……这不禁使人疑惑:这是过分关心,又或者是领导层既逐利又恐惧的心理?
质疑声在外,好评也是蜂拥而至,许多大学教师教授都表示这些数据极大的帮助他们提高了教学质量,不失为挖掘学生潜力的好方法。用它的人称方式不重要,意图才重要。但方式涉及到道德和隐私,意图也有被篡改的嫌疑,若想真正造福于教育,还需完善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