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为英国留下了什么?
奥运会恐怕既是最能体现超越民族的国际大同精神的场合,也是最能体现体育爱国主义和文化爱国主义的场合。每个人都有点像鲁迅笔下细脚伶仃的圆规,绕着自己固定的那只脚画圆,圆能画多大,就看自己的眼光和肚量。
要看清伦敦奥运会的全貌,盘点伦敦奥运会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恐怕不仅要看自己画的圆,还得跳出来,尽量多看些别人画的圆。当你以自己为圆心的时候,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也以你为圆心。
欢乐与荣耀,愤懑与阴谋,伦敦奥运会究竟留下了什么?每个人、每个国家,恐怕各有各的理性分析与情感记忆。
其实,英国人在欢呼主办成功的同时,并没有使用圆满完美之类的词,甚至于他们对经济上的得失,始终有些紧张担忧。旅游业已经有些失望,因为初步统计数据表明,奥运期间到访伦敦的国际游客没有显著增加。相反,因为吃奥运饭的多了,购物和下馆子的反而少了。
但如果算大账而非小账,他们或许的确有理由感到开心和光荣。
首先,成功把伦敦奥运会办成了一场活力四射的快乐大派对。运动分泌多巴胺,多巴胺释放快乐因子。这个夏天,伦敦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多巴胺的浓度都创造了新高。
其次,成功避免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坚守“临时、可拆、可拍卖”三原则解决了奥运后场馆和设施空置的难题,没有步蒙特利尔和雅典的后尘。
再次,成功搭车,做到了几十年来一直有心无力的事。重新规划和振兴衰败多年的伦敦东区,一劳永逸地清洗了那里的有毒土壤。
第四,成功增进了社会和谐与国民认同。英国的奥运选手,上至王室,下至移民,各种肤色、各种阶层的英格兰人、威尔士人、苏格兰人和新移民,重新聚集在“做个英国人”的口号下。
第五,不仅喊出了激励下一代的口号,而且整个社会在思考如何落实它。在我们反思举国体制的利与弊同时,英国人正在激烈地争论学生应该每周还是每天运动两小时;精英运动与大众体育之间,又如何借助国家、社会和私营部门杠杆,达成合理的资源配置。
第六,当然是奥运会的旅游广告宣传大片效应了。英国成功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它的古老和创新,大秀了一把它平时需要慢热的“闷骚”。
圣火熄灭,曲终人散,伦敦重新回到过去的日子,但总归有了点不一样。不要以为英国人会更骄傲,会自我感觉注射了一剂强心针,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缺少过那份自信和淡定。要知道,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英伦虽只三岛,却开创了整个世界现代工业文明。梅开三度的伦敦奥运会,虽是英国2012年度的大case,放进英国近现代历史里,恐怕还是个小case。
而对世界各地的观众来说,跨越种族、阶层、性别和地域,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会本身,而非主办奥运会的某个城市,始终受到更热烈的关注。超越唯金牌论,不是说金牌不重要。当真不看重金牌,英国媒体干嘛急赤白脸地阻止带不来好运气的首相现场观战?但是,更吸引人的,永远是奖牌背后那个人和他(她)主演的人生戏剧。
清点伦敦奥运会的遗产,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一本经,而且保留各自意见不是坏事,没有必要非得谁说服谁。对笔者来说,最难忘记的是在伦敦奥运赛场内外异常丰富的人的故事,是闭幕式大屏幕回放的一张张真情毕露的脸庞。他和她以那么多种表情和方式哭泣或强忍眼泪,但都是那么惊心动魄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