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华人看奥运:“第一名”情结
每当拿出奥运这个话题,总要把历年来的开幕式摊开来比较比较。有些人说悉尼奥运最好,绚烂的灯光烟火让世界看到悉尼的美;有些人说雅典奥运清爽雅致,当年电视播出之后就受到广大媒体的认可与赞美。当然也会有很多人说这些都不敌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盛大隆重,中国的历史、文化、强盛的国力才造就了这史诗般的壮丽。
对于一直追求更好的这种争强心理来说,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风光只是第一个胜仗,接下来的奥运比赛才是民族战役的决胜点。
夺取金牌是每个奥运选手的奋斗目标
四年前虽然中国不是获得最多奖牌的国家,但是中国队赢得了51面金牌,比第二名的美国还要多15面。
今年的伦敦奥运开赛以来,中国队一直以胜利者之姿,狂风似的卷袭各项运动奖牌,有时候金牌的数量甚至比第二名、第三名加总还要多。
每个中国队的选手,都把奥运金牌当作毕生的志致,抱着一种壮志不酬吾宁死的决心,把国家荣辱扛在肩上。看著几个不过十几岁的小选手哭得悉哩哗啦,因为一不小心没拿到任何奖牌或是”只得了铜牌”,那就要面临”交白卷”、”表现不佳”的批判。
这让我想起在许多竞争激烈的学校里小朋友总把每个考试成绩、学业竞赛以及各种荣誉奖项看得比实质的学习还要重要,因为老师喜欢优等生、父母因为聪明的孩子有面子。即使99分也还不够好,就怕下次别人考了100分,自己就从”高个”变成”矮个”了。面临各种升学与来自长辈的压力,小孩子根本无法享受任何学习的乐趣,俨然变成了考试机器。
并不是说得奖拿第一就没有”运动家精神”、就不值得赞赏,而是民众与媒体给予选手无形的压力,就像是父母给考第一的孩子买玩具、考倒数的孩子关紧闭。不知不觉中就好像在告诉孩子,你要不是拔尖生,你就对不起生你养你的父亲母亲。潜意识里,第一名变成每个人生的竞赛里必须拿到的荣耀,变成使用各种手段只为了获胜,无法全心参与比赛的选手。这样的心态,也被媒体套用在衡量中国队的价值上。
中国是一个辽原广大、历史悠久的国家,当然也有许多有才能、有天赋的人民,但就奥运会这样的盛会来讲,每个国家都是派出最优秀、最顶尖的选手来角逐胜利,结果当然有输有赢。
但是没有为国争光并不代表选手表现得不够好,而是像李白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胜败乃兵家常事,赢得最多面奥运金牌或是考得全校第一名固然是好,但是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应该只建立在象徵性的头衔上,这也不是任何竞赛的本意。
有时候我宁愿见到一个”我努力了,但是另一个选手真的表现得很好”这样的微笑,而不是因为只有银牌、只有铜牌的痛哭泪水。
然而,奥运选手的压力岂是我局外人可以了解的,他们所承担的期待和国家的投资,都是为了迎合我们的“第一名”情结。所以,只有当中国的观众和媒体都放下了,中国选手才真的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