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国镀金越来越“伤不起”
近年来,迈出国门的学子越来越多,学成归来的海归也越来越多。《围城》里的方鸿渐还能通过“办证”途径搞到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在国内混个职位,如今这种运气很难再有了。在用人单位的眼里,国外的文凭已经不再是金光闪闪的金字招牌,更像是一张刮刮卡,而且好像中奖率还越来越低。
这并不说明出国留学没有意义,恰恰相反,正说明国家的开放程度正日益加深,我们对海归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用人市场也越来越理性。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要有国际化站位。国外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知识宽度上的优势,这已基本形成了共识;同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必然是各企业追求的目标,这也必须要引进相应的国外资源。出国留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开阔知识面和视野,在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里,无论实践能力、表达能力都会有很大提升,所以出国留学是符合大趋势的,关键是真才实学。
对国外留学生的认识肯定会经过盲目——理性——欢迎这样一个过程,现在留学领域很大的一个矛盾就是人们对其陈旧的理解与愈发理性的用人市场方面的矛盾,随着理性的评价标准逐渐形成并最终确立后,我认为市场需求还会对出国留学升级形成越来越紧迫的倒逼机制。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淘汰落后观念的时代。对留学来说,这是个涤荡盲目与浮躁的阶段,镀金这个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文科领域的衡量标准又非常多元化,一纸文凭评价一个人的情况更可能会抢先一步成为过去式。在理性浪潮的一遍遍冲刷下,镀上的金箔金粉很容易被冲刷得一干二净,但真正的金子却会越发光亮。
我接触的学生中,很多家长在国内有着不错的基础,他们认为只要孩子能够拿到文凭,凭借自己的关系就能够给孩子安排一个不错的未来。对此,我想借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那句经典的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当然,也许没有台词说的那么残酷,但出国留学这样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一定要慎之又慎才能决定。对镀金留学而言,说句难听点的话,就是掩耳盗铃。您可以帮孩子决定是否出国,但孩子终究要长大离开您的庇护。
每当遇到以文凭为目的的咨询者,我一般都会有两个建议,实在不适合的就不去,要么在拿文凭的同时学到真才实学。其实美国有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那里不好好利用这一点,无异于暴殄天物。
文凭就是一张纸。在短时间内可以证明一个人的能力,时间长了,现实让他必须用自己的能力去证明这张文凭。身价的高低归根结底由市场说了算,在留学教育愈来愈大众化的趋势下,人们对海归的认识日趋理性,更加注重真才实学,想把海归身份当敲门砖,显然不靠谱。即使幸运蒙混过关,时间长了也会像南郭先生一样被人轰出来。
智联招聘今年发布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超七成企业人力资源或者管理人士表示,不会优先录用海归。曾几何时,“海龟”是骄子中的骄子,是财富和成功的代名词。近年来,不少海归创业梦不但没成,连就业岗位也成了问题,“海龟”变“海带”并不鲜见。海归看似贬值,实际上是现在海归身价的正常回归,因为不被录用的海归都大多是那些“金粉龟”。没有真才实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没有任何竞争力。世界是公平的,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奋斗,不可能拿钱买到。想凭借海归的光环获得超额的回报,这种侥幸心理误己误人。
同样,对一部分人来说,出国留学不仅是浪费时间和钱财,还会错过在国内发展的好机会。我觉得中国国内虽然没有培养出乔布斯、盖茨、扎克伯格,但在我看来,这些能改变世界的人在中国可能只有被改变的份儿,甚至不一定能生存下去。企业管理的一代宗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只有中国人才能发展中国。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适合送给某些想“镀金”的申请者,出国留学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国内只要肯努力,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