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感悟:中国学生施暴案引关注 欲读书先做人
英国杜伦大学教育与社会学专业大二学生M同学,曾通过一年预科学习申请升入杜伦深造。三年的留英生活,她不仅是留学的亲历者,也是教育学方向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面对最近报出的留学生在外的施暴行为,她有话想说:
日前震惊中美的洛杉矶地区中国留学生施暴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6月3日庭审的展开,案发当日的情形才得以公之于众。
案发在2015年3月30日,受害人刘某被其同学翟某一伙人约出来“商谈事宜”,根据刘某当庭自述,这里的“商谈事宜”是女生之间的争风吃醋而引发的矛盾。
翟某等人带着刘某来到某公园,扒光她的衣裤,用香烟烫伤她的乳头,还逼迫她趴在地上吃沙子和她被剪掉的头发。
整个殴打折磨的过程长达5小时,刘某当晚就在L公园报了警,随后警方将翟某一伙人共计六名逮捕归案。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被告留学生当中的一名学生家长在6月3日庭审当天传出因涉嫌贿赂证人被抓。6月18日即将进行下一轮庭审。
事件曝光后,各界声音层出不穷。这不仅仅再是一个“单纯”的校园暴力事件,根据加州法律,被告等人被定罪为“酷刑折磨”,这在加州是一项可以判终身监禁的重罪,在美国更是一件无法因“私了”就可以被轻易原谅的事情。
律师称,被告等人完全没想到自己会面临“终身监禁”的惩罚,他们原以为这最多只会被训斥。
作为千万留学生大军的一员。作为旁观者,以在相对安全的留学国家“英国”留学生的身份对于这件事及这件事背后的诸多因素说一些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在中国当今的社会,留学本身就充满了诸多争论和非议,留学生自然也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
我们无法用留学生三个字涵盖所有人,但所有人身上却又都打着同样的身份烙印。
我并不愿在被告与被害人之间因为某位男生的恩怨纠葛上分清谁对谁错,也不愿在被告父母贿赂证人的“中国式父母”问题上进行多加微词,更不愿去批判中美在处理此类事件上截然不同的态度,抛开案件本身的是是非非,我想来和大家谈谈,关于教育之根本,留学之最本真的面貌。
留学本身没有对错之分,父母送孩子出国,其本意都是为了增加孩子的阅历,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影响你留学生涯的,究其根本是你自己,与你去的国家发不发达,你去的城市安不安全,你念的学科热不热门,都无必然联系。
你本身,才是留学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一些人远赴美国接受高品质好口碑的教育,却做出如此不尊重他人生命的暴行;一些人就读于国内一线大学,却也会因为一些口角纠纷就毒害他人(参见清华和复旦投毒案件)。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些人都可以算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为何他们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他们又是否因为学生的身份可以被原谅呢?
在我看来,这些人去多高等的学府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他们本身就已经丧失了教育最根本的意义:欲读书,先做人。
无论是施虐还是投毒,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盗取他人活着的权利。
他们可能从未想过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一生只有一次机会好好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他们看轻了生命,也放弃了他们自己活着的意义。
虽然,留学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学习国外先进知识”早已演变成了“去国外镀金”(至于学生本人镀的是烈火真金还是铝钛合金就不得而知了),但留学生群体所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都没少,反増未减。
我在英留学三年,时间不算太长,但“同学喝醉了掉河里”的事情还是真真实实地发生我所在的学校里的,而且还是每学期都有。
但我不会花诸多篇幅来向大家阐述如何管理自己,譬如,不要过度沉迷于饮酒文化,不要染上嗑药的恶习,不要拉帮结派欺压弱小,不要做什么等等等等,我只想通过上面的讨论,来传达一个观点:为你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任,尤其是在自由的缺少家长老师管教的国外。
邓布利多曾说过,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选择。
是的,被告中有人选择动手伤害折磨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女孩子,有人选择在一旁观望这悲剧的发生,但就是没有人选择制止或即时报警。
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因此,也要承担这样的选择带来的后果。自由与担当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你享受到多少自由,就要承担多少责任。无论最后审判结果如何,这都是他们人生中已经发生的,他们也必须为此负起责任。
留学,不总是一件美丽的事情,但也一定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件事很难简单地用好或者不好来定义,这其中会参杂着憧憬,失落,感恩,热爱,挫败,厌倦,不舍,留恋等等等等许多难以言说的感受。
每一次飞机的起飞与降落都将家和那个地方划分得几千万里遥远,那遥远如此的沉重但又让我们成长。
我们走出来,并不是为了证明留学是对的还是错的,而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走上更广阔的平台,用一种更辩证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