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英两国学生各短长 辩证看待教学理念及排名

2014-03-25

从古至今,中西文化的差异明显,中西两国的不同教育方式和理念使得孩子在学习上的态度、方法和行为迥然不同。

中国孩子长期受到儒家文化影响,遵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学习方针;国外的小孩更愿意和喜欢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更尊重其个性的发展。

近日,有学者提出,应当辩证地看待中英两国学生的特点和测试排名,从而取长补短,共同借鉴和促进。

据英国报社报道,中国学生的好成绩,与强调高强度高密度训练方式的中国教育体制的关系,密不可分。自从英国教育部提出向中国学习,尤其副部长特鲁斯到中国取经后,从英教改细则看,英国学生的课业难度将加大。

就此前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成绩来看,也有专家认为英教改有为大选赢选票等更深层次原因。

儒家文化让理念不同?

长期以来,重视纸笔考试的中国在PISA测试上具有优势。据了解,早在2011年,美国“全球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主席曾撰文称中国上海教育具有特殊优势,如特有的教研系统、教师培训,与教师、校长待遇挂钩的绩效评价等。

香港大学校长资深顾问程介明认为,中国学生所取得的好成绩可归功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政府部门的大力投入提高了中国学生学习的强度和密度,而这是许多欧美国家的学生都难以比拟的。

香港大学教授梁贯成称,儒家文化或成教学理念差别的主要原因:“东亚教师是对所教学科内容有透彻认识的学者,而非西方国家只是教学专家。与西方更强调‘愉快学习’不同,东亚老师认为刻苦是学习应有的态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上海PISA项目组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认为,“中英两国应相互取经。”他说比如上海学生在建模和对结果的解释和评价方面相对薄弱。

根据报告,65个参加PISA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能够达到数学能力高水平的学生平均值是12.6%,上海的高水平学生达55.4%。“相信这是英国代表团最想要取经的地方。”张民选说。

“应辩证看测试结果”

来自杜伦大学教育学院的史蒂芬·戈拉德教授说,目前英国存在数学教师短缺的情况,这是由于英国教育对数学的不重视所导致的。目前中小学生的课程设置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还称不上“数学”。

但史蒂芬·戈拉德认为,应辨证看PISA测试结果。他对此次世界排名持怀疑态度,质疑了部分指标的真实性,如学术评估、课程设置、评估团队和考察的动机等。他还指出,仅靠经济发达的上海的成绩来评定,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对于英国教育部正推行的教育改革,英国国内也有声音认为保守党大臣、教育部长迈克尔·戈夫是在为大选拉选票。牛津大学比较与国际教育专业博士李艾斯认为,此次教改有着更深层的原因,面对即将来临的大选,政党或将学校教育当作赢得群众支持和选票的手段。

据悉,保守党大臣戈夫一直以来很热衷于借鉴东南亚教学经验,而PISA测试中学生成绩不佳,则是戈夫施行其个人教育政策的良机。

“东学”未必可“西鉴”

英教育次部长莉兹·特鲁斯对于中国学生“我要当科学家”的回答深感意外,因为英国孩子对“将来你要做什么”一般不会给出这样的答案。特鲁斯或许应进一步了解,那其实是中国孩子的标准答案之一。

如果答“要当科学家”的孩子将来都成了科学家,那这个世界估计就没外国科学家什么事了。而特鲁斯应不会忘记,牛顿和霍金都“产自”英国。

标准答案,是中式教育的特色之一,对教育进行准确量化。应试教育这些年也饱受诟病,甚至中国学生被形容“高分低能”。中国也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艰难地向素质教育转变。

正是这个当口,英国看到了中国学生的高分而去学习。据说这让一些中国教育工作者欢欣鼓舞,“你看老外都来取经”。

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英国教育官员看到中国学生排名第一,而那些在题海里浮沉的中国学生,可能正羡慕英国学生的“自在”。

真要取经,特鲁斯应该去问问好成绩的学生一天学习多少小时,报多少辅导班,还应问问中国的成年人,十多年的数学学习和考试,在他们现在的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当然,英国也为数学教改找来各种数据支持。比如据说英国因数学差每年损失200亿英镑,也有举例“找错钱发现不了”带来多大损失。先不说算数和数学教学里的复杂方程式是两回事,而考试成绩高,并不代表能运用得好,这是个很简单的逻辑。

教育部准备要让学生也过点苦日子了。不过,教学讲究“因材施教”,英国的学生是否适应“头悬梁、锥刺股”、中式教学在英国是否能服水土,数学成绩高是否就能振兴英国经济……现在为教改铺垫太厚英国教育部将来要回答的问题也就比较多。

取经之后,英国很可能学来一些应试举措,更看重成绩。要成绩,也不能忽视文化差异会带来不同结果。在中国文化里,学习要刻苦是天经地义,代代学生以“悬梁刺股”激励。而据说在英国,一贯的理念,要快乐地学习。中英网英国留学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