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留学热潮给高考带来冲击式革新

2012-10-10 来源:南方周末

英国是欧洲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且社会治安良好,高度法治,尊重人权,保护私产,移民英国还能享受英国完善的社会福利,我们的子女还能接受英国高质量的教育,所以一直都是人们理想的移民国家。留在英国,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专长。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各种争议声中,已尘埃落定。如今各高校正忙着招生录取。高考制度多年下来,其选拔机制相对合理,曾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公平渠道,但也有诸多积弊。到了目前,已经或即将面临多方面的改变。

高考录取现状中,最为人不平的是户籍制度造成的不公。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在其研究课题“大学招生与宪法平等”研究显示,安徽和广东考生进北大的概率,仅为北京学生百分之一。上海考生进复旦,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山东考生的274倍、内蒙古考生的288倍。这些高校并非纯粹地方政府拨款的地方学校,而是中央财政拨款,其中大部分办学经费是来自全国的财政税收,为什么全国老百姓出钱,却主要是在培养某些城市的子弟呢?这种做法违背宪法的平等原则,和人间的常理。

但是面临这种不公,即得利益者不大可能放弃利益,从上而下实施变革。除非领导机构和高校有远见卓识,能放弃地域和门户之间,面向全国,平等地广纳人才。同样,没有什么合适的平台,能让各省份考生和家长去集中力量,打破录取招生的不公。 既不能期待从上而下的变革,也不大可能看到从下而上的逼迫,那么最可能改变高考制度的,是一些“冲击式革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所造成的压力。

“冲击式革新”( 也可译作“干扰式革新”),源自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腾森(Clayton M. Christensen)与约瑟夫巴威尔(Joseph Bower)1995年合写的一篇文章。这种创新,原指一种新的技术出现,冲击了现有市场或是价值观体系。在这样的冲击下,旧有的技术被淘汰,或发生深层改变。比如电话技术,冲击了电报技术,使得后者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改变,是在一个体系无法正常更新,用户深感不满的情况下,有人另辟市场,从侧面找到商机,并给出竞争压力。

这正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中国高校现在几乎面临着“八国联军”。国外高校正虎视眈眈,要争抢中国生源。过去我们这代人出国留学,多半没钱, 通过奖学金读书。现在很多家庭家底殷实,甚至父母双方、祖父母、外祖父母可把力量汇聚,让普通中产家庭的独生子女,也可出去读书。留学已经越来越低龄化,美国一些私立高中,都开始组团到中国招生。英国各大高校校长联名上书,呼吁改革留学签证政策。新西兰、澳洲等学校,也经常在中国各地举办留学展。以后出来读书,签证政策将越来越宽松,出国读书将日趋平常化。一些家长,与其不惜一切代价,去打“小升初”这些仗,不如把资源一路省出来,以后直接去送孩子出来读书。这是高考制度面临的很大一个冲击。在一个更大的环境里,高考不是唯一选择。

另外一个冲击,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整体生源的下降。我上个月回到我的母校初中,发现当年人声鼎沸、七八百人的学校,现在只剩下二百多人。这里的老师告诉我,学生人数还以每年五六十人的速度在下降。初中之前的小学,则下降得更加厉害,很多学校被拆并。源头没有了活水,高校如何面对生源的日渐缩小?如今,一些名校都已经察觉到了这种改变,开始在微博上开设帐户,通过各种手段争取优质考生。对考生来说,这是值得庆幸的变化。一些民办学校的生源竞争,则近乎惨烈。民办高校的招生人员,甚至早早把手伸向高中,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提前去挖人。由于生源下降,未来高校可能面临新的整合。

信息技术,也在导致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国外名校,将自己的公开课推向全世界。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免费去修这些课程。随着国外名校“微学位”、“微专业”(涂子沛语)被人认可,终身学习将成为常态,高等教育将不再是一场过独木桥式的豪赌。一个上了普通学校的学生,可选择日后在世界各地“淘课”,积累学识和能力,让雇主重新去反思用人的标准。

雇主聘用条件和思维的变化,或许是最大的冲击。如果说高考是基础教育指挥棒的话,就业在某种程度上是高等教育的指挥棒。过去很多雇主,盲目崇拜某些名校,招来的人力资源闲置,双方都不开心。现在越来越多雇主开始现实起来,未必仅看一个人的学历。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在就业这一关,或许会面临不那么热门的现实。例如,英语系的“翻译硕士专业”,一开始只有几所综合性大学 有,后来其他学校一窝蜂一起上,也不管有无合适师资,连一些理工类大学都开始有了该专业。如果用人单位开始重实际经验,把学历摆在第二位甚至更后,也会挤压这些热门专业的泡沫。在常态的教育环境之下,学生应该在多种高等教育模式下(比如常规的高等教育、各种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选择,而不是全去爬金字塔顶端的精英学校。

面临这些改变,高等教育管理者需有一些远见,去重新定位,比如从过去做大做多的思维,转向做小做精。更为重要的,是要重振学风校风,真正成为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用的教育机构。不然的话,一个积重难返的体系,人们若改变不了,可绕开走,使其无关紧要。中英网英国留学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