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晓松入职哈佛,精英教育有何迷人之处?

2018-02-06 作者:uker 来源:转载

哈佛大学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学府。上周,音乐制作人高晓松发微博表示,将入职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做研究员。实际上“研究员”的申请不难,不算雇员,也没有薪水。大多数人申请这个职位,更多看重的是在高等学府,踏踏实实做研究的机会。在高晓松看来,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大学生需要具备国家的精神和对时代的思考,而这也正契合博雅教育的理念,为学生带来全方位做人方面的基本训练。

 

前几天,高晓松在微博宣布,正式在哈佛大学入职成为一名研究员。除了哈佛的工作证,高晓松还在微博晒出了哈佛图书馆的老师们为他准备的研究材料,包括孙中山、林语堂手迹等。

(孙中山手稿)

 

(林语堂手稿)

不知是因为高晓松半只脚踏在娱乐圈,还是哈佛这所世界顶尖的学府本来就自带流量,“高晓松入职哈佛”很快便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除了祝福,网友们讨论的无外乎是高晓松凭什么去哈佛当研究员以及哈佛“研究员”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1“哈佛研究员”到底是什么?

出身于北京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高晓松,全家都是学霸人设:

  • 爷爷高景德是清华大学的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 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中国工程院、科学院两院院士、熟操四国语言的科学家
  • 舅舅张克潜是著名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
  • 母亲是著名的建筑学家。

从小就浸染在“谈笑有鸿儒”环境中的高晓松,于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本科,尽管后来为了音乐高晓松选择了从清华退学,但后来成为了中国出名的音乐制作人、词曲作家、导演…

近几年,高晓松正好赶上了知识经济、内容抢滩的黄金时代,于是,文人高晓松开始大展拳脚,正式以“知识分子”的形象活跃在电视网络媒体中。

他在他的两档文化类脱口秀节目《晓说》和《晓松奇谈》中,讲历史,讲欧洲大航海时代、讲地理决定论、讲欧洲中世纪骑士团、讲大国崛起的各个瞬间,讲民国白衣飘飘的年代,讲大学的意义…

他口中的历史不再枯燥,更添了几分趣味,伏延千里,纵横交织。

 

从高晓松在微博晒出的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是隶属于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FAS)的研究员。

为了弄清楚FAS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学院,小编特意查阅了哈佛的官网。FAS由Harvard College(哈佛学院,哈佛大学唯一的本科生院)和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文理研究生院)组成。高晓松所在的东亚语言与文学系(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就隶属于文理学院。

 

那么研究员又是什么鬼?

从高晓松贴出的图可以看到,他在哈佛的职位是associate,于是有网友积极地“科普”道:哈佛大学的associate要求是本科学历以上、有系里教授的邀请信、个人简历,英语水平声明即可。并且不发薪水,不享受任何福利,也不算哈佛大学雇员。每期至少三个月,可无限期延长,每五年院长评审一次。

如此看来,高晓松只是去独立做学习、研究的,此行对高晓松没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要求,也与教授、研究生等学术职级无关。

 

大学不应沦为职业培训所

在哈佛官方对FAS的介绍中,有一句话令小编触动颇深。

FAS is redefining liberal arts educationfor the 21st century and is committed to an open Harvard and studentaid by making a Harvard education accessible to students from all backgrounds.

FAS正在重新定义21世纪的文理教育(又称博雅教育、通识教育),通过为来自各种背景的学生提供哈佛教育实现哈佛的开放教育和学生援助。

 

博雅教育是什么,它能带给学生什么?

在美国,四年制的大学极着重博雅教育,所有学士课程皆要求学生于首两年受博雅教育之思考训练,而在学士第三年才修读主修课程。

在现代社会中,博雅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基于社会中的人的通才素质教育。它不同于专业教育、专才教育,文理教育不教孩子生存所需的职业训练和技巧。在美国,像医学院、法学院、商业院这些大都属于研究生级别的,美国本科多数不提供这些。

而博雅教育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最基本的做人方面的训练,让你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道德、有智慧、有逻辑的人。

总而言之,文理学院带给孩子的教育可能不是马上能够“换钱”、转化成生产力的教育,但它是孩子做一个高素质人的工具。可以说,文理学院提供的博雅教育是许多综合性精英大学的根本所在。

小编不禁想到去年,高晓松在某综艺节目中怒批清华博士学霸的事件。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的学霸梁植为毕业以后做什么工作而困惑,希望包括高晓松在内的三位导师支招。

高晓松全程毒舌冷嘲热讽,甚至以一句重话对梁植全盘否定: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而是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 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来对你的教育?

高晓松直言,梁植是目前清华最优秀的在校生之一,但对于一个名校生,对国家、社会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反而纠结于找工作,如此小的格局实在有失清华高材生的身份。

我们常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时代:知识开始越来越值钱了。但这也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时代:大学生在课堂上或昏昏入睡,或划动着手机,浮躁奢靡已经成为风气,潜心研究学术的人反而生活潦倒。

在高晓松看来,大学不应沦为职业培训所,不应成为权钱交易地。国家的精神和对时代的思考还需要当代大学生们去继承和发扬。这,也正与博雅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送孩子到藤校为了什么?

然而,在诸多家长眼里,大学最重要的功能的确就是“职业培训所”。家长们拼了命努力送孩子到藤校,对孩子的期望就是毕业后得到一份高薪工作和一个体面的生活。

但越是好的教育,越是“危险”,孩子们最后的选择与家长的期望可能背道而驰。

2016年初,哈佛大学针对美国的大学录取发布了一个划时代的研究报告,名为“Turning the Tide: Inspiring Concern for Others and theCommon Good through College Admissions”(《力挽狂澜:用大学录取政策来激励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人和真正关注社会》)。

报告提出了三条建议:

  • 提倡更有意义地帮助他人,参与社区服务和参与与社会共同利益相关的活动。
  • 对于学生的道德理念及对他人的帮助的评价应反映对家庭和社区多层次的贡献。
  • 重新定义成绩,用‘人品’取代学术表现,同时减低过多的成绩压力。

可以看出,不管是哈佛的文理教育,还是这份报告,都在表明这所精英大学的坚持:大学,是为了培养出完整的人。

前段日子央视的热门综艺《朗读者》,邀请过一个叫做秦玥飞的男孩,是毕业于耶鲁的高材生。

 

秦玥飞,他20岁时便以托福满分的成绩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并获得每年将近5万美金的全额奖学金。当他26岁,从耶鲁毕业并获得两个专业双学士后,在所有人以为他会选择一份高薪工作,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他却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回到中国,来到湖南一个贫穷小山村当上了“大学生村官”。

而前段日子刷屏的文章“我那个上斯坦福的女同学, 真的已经出家了”也讲述了一个斯坦福女孩,毕业后回到杭州创业,开了一个电子游戏公司。

后来她出家了,带发在俗世修行。为了发清净心,她公司的具体管理交给了别人,自己每天花大量时间研修经文,另外就是做义工、推行素食,也经常前往寺庙里帮助干活。

从在马斯洛层次需求来看,物质的需求只处于人类需求的初级阶段。

而越是好的教育,越引领着学生去追求需求的高级阶段,即自我价值的实现、承担社会责任、建立更高的道德体系。

从2013年开始,哈佛的本科生全面推行一套新的通识教育计划(Gen Ed),以取代70年代末设计的“核心课程”(Core-Curriculum)。

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的“公共面孔”。它代表了一所大学对于知识与教育最基本的哲学与态度,带领着孩子去思考这些问题:

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些什么?

什么知识或方法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

大学最希望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

尤其是当世界发生巨大变化时,大学应该如何帮助它的学生应付这种变化?

而当一个学生开始主动思考这些问题时,大学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半。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