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苏格兰的反思 一个国家对孩子的教育影响究竟有多大

2017-05-01 来源:转载

已经在英国居住了六年,我急切地想知道更多与英国有关的历史和知识。

正巧BBC近日在播出一部有关苏格兰教育的纪录片,于是,我把目光定格在了苏格兰的教育历史。

一、苏格兰曾被公认为有着全世界最好的和最公平的教育体系。

一本大约写于16世纪40年代的书中记载:每几所教会,就会有一个学校。那里都会选择最好的老师和校长。一些有点名气的城镇,也纷纷建起了学院,传授艺术、逻辑乃至修辞学的相关知识。

书中描述,那个时候授课的方式,主要是朗读,颇有点儿像当下中国小学生跟老师一起学语文的样子。

书中还记载,全苏格兰大约有900个教会,专门建有不同的学校。教会里都安排了最好的老师和校长。而每一个普通信教人家的孩子,只要申请,就可以入学。

也正因如此,BBC称,从那时起,苏格兰就建成了全世界首个国家教育体系。

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个教育体系有了几个不了起的突破:

一个工薪阶层家庭能把孩子送进学校进而获得文凭;19世纪初,每个学校都有极好的老师;女性也能够上学;每个在校的学生,均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有了大学。

同样来自BBC的消息说,英国第一个女教授,就是出现在苏格兰。

在一段时期内,苏格兰的教育在整个英国排名第一,即使是全欧洲,在很多方面也没有国家能与之相比。

然而,有着极好传统文化的苏格兰教育,突然出现坍塌。

二、让苏格兰教育出现坍塌的,是工业革命。

起始于1760年代,一直持续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的这场革命,曾让英国走向强盛。

在这个时期,人类生产逐渐转向新的制造过程:机器开始取代人力、兽力,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

大规模生产当然需要人力。

一些穷人家的孩子,不再愿意走进学校读书,而是成为了工厂生产线上的廉价工人。

那样的时代,似乎整个社会都在以各种方式劝说家长和孩子们:读书无用,唯有挣钱,才是正道。

而进工厂,则是挣钱的唯一渠道。

于是,文盲越来越多。

对苏格兰整个国家而言,当年曾让整个民族自豪的教育体系,竟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在学校读书的孩子数量越来越少,“读书无用”成了人们脑子里认定的一个事实。

苏格人终于坐不住了。

1872年,政府出台了一个规定:5-13岁的孩子们,必须要进入公立学校,接受现代化教育。

这一规定所带来的变化,就是小学学校大规模地出现。

不仅仅是正在日益扩大的城市,还包括一些小乡镇在内的偏僻地区,一栋栋学校建筑被建了起来。

大多数建筑,直至今天仍在被使用。

在哥拉斯哥贫民窟,刚刚建起来的一所叫Tureen Street学校甚至向附近工厂的工人们提出了响亮的口号:把孩子送过来,我们提供住宿,我们负责教育他们!

很快,1200个孩子涌进了这所学校。

1884年和1902年,学校不停地进行扩建,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

之后,当地政府又不得不在附近100米远的地方,再建一所几乎一样的学校,才能满足当时的学生需求。

学校对孩子们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文化课,就是一些最基本的规矩遵守。

比如,训练孩子们听话、守时、遵守秩序,以便能让他们长大后能成为生产线上一个合格的产业工人。

老师们还会统一安排孩子们理发、洗头,让他们解决好个人卫生问题。

因为,多数产业工人的家庭,都挤在贫民区,好几家人共用一个室外厕所。

很多时候,一个家庭里有好几个孩子,但只有两张床。孩子们的个人卫生,自然无法顾及。

很快,学校里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三、中学教师,后来成为工党议员的James Maxton在一所学校调查时发现:60个孩子中,差不多有一半发育不良。

1905年至1908年,苏格兰政府开始考虑,整个国家的孩子们应该享有什么样的福利,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政府接着就推出了一项计划:免费牛奶。

牛奶不仅有营养,还可以补充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许多元素。

1945年,苏格兰的教育部门和健康部门,又正式推出了免费午餐计划。

从此,苏格兰的学校里又增加了两道风景:12点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站起来走出教室,开始享受学校提供的免费午餐;而免费牛奶则是由工作人员送至教室,孩子们轮流起身,从地上的箱子里取出来一瓶喝掉。

很多年后,仍然有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当年之所以比父亲身高高出一个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里提供了免费的牛奶。

苏格兰的教育又一次走在了许多国家的前面。

四、那个时候,多达60个的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

老师会要求学生把课桌摆放整齐,并来回在教室里走动,盯着学生们的一举一动。

课堂上,一切都是以老师为中心,不能举手提问,更不能交头结耳,要绝对保持教室安静。

当时,苏格兰的教育与其它欧洲发达国家的教育不同的是,它所做的一切,都是用来维护老师的权威。

那个时候,老师的收入总是远远高于其它行业的收入,当老师也因此成了很体面的事情。

许多老师即使在周末,也会守在学校里,很多人的精力,完全花在在孩子们身上的。

60个孩子,老师如何维护课堂的秩序?

每一个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法宝:皮鞭。

专门生产皮鞭的商家会把皮鞭两边尖锐的地方打磨光滑,免得把学生打出血。

不听话的学生,会被老师叫上讲台,伸出双手,交叉起来,等待着皮鞭落下来。

正因为如此,教师的皮鞭生意催生了一个小行业。

一些小的作坊专门靠给学校生产这种皮鞭为生。

苏格兰这种惩戒学生的方式,最早来自于社区或教会对犯错误人们的惩罚方式。

也正因如此,这种体罚学生的方式在苏格兰有着广泛的认同基础,家长们多数也支持学校这么做。

不听话,打。

成绩差,还要打。

甚至连作业里“加拿大(Canada )” 第一个字母没有大写,也要打;学生想上厕所没提前跟教室里的老师打招呼,还要打。

正因为如此,苏格兰的教育也因苛刻而闻名于世。

五、在这样的教育方式风行的时候,一个女人出现了,她要挑战一下这个规矩。

这个名叫Grace Campbell 的女人,在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送到学校后,开始询问学校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否可以确保她的两个孩子不会受到鞭打的处罚?她最终等到了否定的回答。

她决定改变这个不合理的规定。

之后,她把苏格兰的教育部门告上了法庭。

她认为鞭打制度,违背了英国政府部门及欧洲人权法庭的规定。

1982年,她赢了这场官司。

随后,这条规定被全部废除。

很多家长对Grace Campbell 的举动极其愤怒,他们和一些东方家长一样,有着“不打不成材”的理念,赞同老师对孩子进行适度的体罚。

所以,在街头,Grace Campbell 被很多人骂,也被很多人吐口水。

甚至有人朝她家的窗户上扔砖头。

从此,苏格兰的孩子们“躲过一劫”。

而现在,当孩子们再见到当年让学生胆战心惊的鞭子时,已不知道它为何物。

苏格兰教育呈现的变化,并不仅仅只是鞭打制度的废除。

从1950年代起,受到其它国家教育文化的影响,当政者已经意识到,以前的教育方式,未必适合孩子们的教育。

于是,更为复杂的教育体系被引了进来,学校不再是提供单一知识教育的场所,而是已经变成了一个包括音乐等科目在内的综合科目的教育集中地。

这里的学校开始出现一些变化,新教育运动开始在这个国家推行:读和写开始变得容易;学校也将孩子变成了教育的中心;学校为每个学生服务而不仅仅为成绩好的孩子服务,孩子们都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

还有一些事情值得提起:大规模的中学在这个国家建起。

12-18岁的孩子从小学毕业后,又能接着进行学习。

20世纪之前,上中学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有富裕人家的孩子才读得起。

1930年代,面对穷人家庭的初中和高中两个级别的学校,开始在苏格兰大规模地建立起来。

六、1980年,刚刚任首相一年的撒切尔夫人签署命令,不再为整个英国7-11岁的孩子提供牛奶。

那时的撒切尔夫人还长着一张年轻的脸,头发卷曲,说话轻声细语,好象还看不出“铁娘子”的杀气。

她给出的解释是:“多数家庭已经能够负担得起牛奶的费用了,而当下整个国家更重要的任务,是要给孩子们建更好的学校。”

这似乎是一个不太好的开头。

自此之后,苏格兰的教育开始出现转折。

1980年代起,教师们的收入,已经开始低于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平均收入。

教师不再成为人们的首选职业。

一些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有事儿没事儿都守在学校里了。

老师们开始游行、示威,继而开始罢工。

这场罢工,断断续续,一共持续了两年时间,直到1986年才结束。

一些更负面的结果开始出现。

比如,人们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孩子择校,不再相信自己周边的学校。

……

这个曾经的教育强国,被后来许多国家迎头赶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为自己的教育体系而自豪。

而苏格兰自己拍摄的这部教育纪录片,也在让他们寻求反思。

这部纪录片里主持人也坦承:他们当下做的,并没有过去好。

同时,他们还在探寻,一个国家对孩子的教育影响究竟有多大。

3月22日的恐怖袭击、苏格兰要求再次公投、英国即将启动的脱欧进程,都让包括苏格兰在内的英国,未来都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当然也会影响到这个国家未来的教育,影响到正在读书的孩子们。

希望一切都好,希望这个国家平安。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