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哈利波特》《神奇动物在哪里》幕后英国教育元素

2016-12-06 来源:转载

尽管美国仍然保持着世界电影霸主的统治地位,《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主要制作方也是来自美国的影视公司,但是英国的编剧、导演、演员在美国人的“包围圈”里却独树一帜,展现出特殊的气质和风范。

这些应该与英国的教育环境、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

 

今年,英国人发起的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活动在全球展开,不过,在更多的年轻一代人心目中,“骨灰级”的莎翁还是难敌另一位英国作家——全球发行量达到4亿册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者罗琳(J. K. Rowling)。

在《哈利·波特》之后,生活在魔幻世界的罗琳并没有停止创作,她在2001年完成的小说《神奇动物在哪里》(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十五年后被搬上了银幕。

小说创作是创意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但我认为,作家很难有自己的独创,他们的一切构思,都是曾经阅读和学习过的元素重新排列组合而成,正所谓You are what you read。

 

1982年至1986年,罗琳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攻读法语和古典文学专业时(其中有一年在法国进修),她最大的享受就是纵情于狄更斯和托尔金的小说,托尔金的魔幻小说《指环王》、《霍比特人》自然也在其中。

教育永远是培育传奇的土壤。

不过,这传奇的背后总是离不开心酸、痛苦,甚至绝望。

 

1993年,一个叫乔安·罗琳(Joanne Rowling)的、28岁的单身妈妈,怀里抱着的5个月的女婴,坐在位于爱丁堡的Nicolson's Café 的咖啡馆,她身边的挎包里,放着刚写了三个章节的《哈利波特》的书稿。

桌上的咖啡,已经变得冰冷,而罗琳却毫不在意地将它一饮而尽,凉凉的苦涩让她感到胃部痉挛,眼前一片模模糊糊的光影,她真希望自己把咖啡变成毒药,在短暂的痛苦后与世界诀别。

罗琳在书中描述的魔法并没有把这杯咖啡变成毒药,不过,她体会的痛苦还在继续。

若干个星期后,她开始接受抑郁症的治疗,以抵御不时出现的自杀倾向。

到此时,她的第一段婚姻基本结束了,也不过一年的光景。

没有工作,没有房产,没有钱,身边只有一个需要抚养的女婴。

罗琳向苏格兰政府申请了贫困救济。

 

喜欢写作的人总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现实的贫困、窘迫、压抑,让罗琳更希望躲进自己内心的世界,那个世界充满了魔幻,充满了童真,充满了对邪恶的挑战。

1997年,在经历了不同出版商的十几次退稿后,《哈利·波特》的部分章节放在了Bloomsbury出版公司老板的办公桌上,要不是他的儿子整天缠着他要看下一个章节,这个小公司的老板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要知道这种儿童文学一向是市场的冷门。

 

此时,罗琳的出版代理人建议她把名字改成J. K. Rowling,在当时女性作家不被看好的市场上,这种做法弱化了读者对作者性别的识别,一切还是为了出版、盈利。

这一年出版的《哈利波特》(第一部)总共只印了1,000册,其中500本销售给了图书馆。

直到这部书得到了英国儿童文学大奖后,才渐渐受到了更多读者的瞩目。

特别是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购买了电影发行权后,罗琳终于摆脱了穷困。

 

对《神奇动物在哪里》而言,罗琳延续了魔幻文学的格调,而她本人的励志传奇也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评价。

迄今,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爱丁堡大学龙比亚大学埃克塞特大学阿伯丁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分别授予罗琳名誉博士学位。

 

这部新电影的编剧(罗琳)是经典的英国范儿,而它的导演和男主角也是“英”气十足。

 

导演大卫·耶茨(David Yates)的创作之路始于英国的St Helens College,不过,那时他经常逃课,而思想深处被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著名惊悚片《大白鲨》(Jaws)所感动,追求自己的导演梦想。

没指望能上大学的耶茨,竟意外地被英国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录取,他在学校创立了电影与录像制作社团(Film and Video Production Society),尽管他的专业方向是政府学(Government)。

耶茨后来因为导演《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后四部)而声名鹊起,一跃成为国际级大导演。

 

相比罗琳和耶茨而言,《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主演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则更具学术、时尚、娱乐气质。

他与威廉王子同时进入伊顿公学,后来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艺术史。

本科毕业后先是成为男模,出现在时尚杂志的封面,后来进入影视界,33岁就因主演《万物原理》(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中的著名英国科学家霍金而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相关学校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