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不迷信名校和高学历
去年10月,英国著名的南安普顿大学校长易人,纳特比姆教授接任这一职务。有意思的是,他要领导的这所大学是罗素大学联盟成员校,综合排名位居英国前20位,而他本人的教育背景却并不靓丽,本科只是毕业于名不见经传的温切斯特阿尔弗雷德国王学院。
这种“鲤鱼跳龙门”的事情在英国非常普遍。英国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国,有牛津、剑桥等享誉世界的高等学府,有接近50%的适龄青年高等院校入学率,有向全球开放的办学体制,但它又是一个不太迷信名牌大学和高学历的国家。在这里,人们更看重能力、经历和职位与个人的匹配。
由此看来,纳特比姆当选并不奇怪,他的教育背景虽然乏善可陈,但他后来在公共卫生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并有供职于高校、独立研究机构、政府机关和卫生服务部门的丰富职业经历。
英国人不迷信名牌大学和高学历,但并不表明他们对此不看重。能够进入有着800年历史的牛津和剑桥学习仍是每个英国学子的梦想。在他们看来,至少要上排名前50名的高校,50名以后就没有什么含金量了,更不要说100名以后的大学了。英国《泰晤士报》、《卫报》每年都会公布英国大学的综合和专业排名,为高中生申请心仪的大学和用人单位招收合适的毕业生提供参考。
在英国,名牌大学意味着较高的就业率,所以人们趋之若鹜。但普通高校就业率不见得低,关键看能否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英国白金汉大学尽管没有什么名气,却曾创造过近98%毕业生就业或继续深造的奇迹,远远高出牛津、剑桥等名校80%左右的就业和继续深造率。
在英国,高学历也意味着更多就业机会,研究生就业率比本科生高出很多。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来临后,许多英国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生,今年申请攻读牛津大学研究生的人数也首次超过本科生的申请人数。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当代中国中心主任、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陆懋祖认为,英国人学习或攻读博士等高学位大多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继续其学术生涯的需要,并非为了官场上的飞黄腾达,或者证明自己事业多么成功。在英国,读书好并不代表其能力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标准并不惟一。
在用人方面,英国也不存在一味招收名校和高学历毕业生的社会氛围。原《伦敦时报》主编员韫说,英国的大投资银行、咨询公司等知名企业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它们在招收新员工时,的确会把目标主要瞄准牛津、剑桥、帝国理工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一般行业更看重学校在专业领域的排名。而在招收普通雇员时,只要申请人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应付工作的基本技能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