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为家长“减负” 德英乐探索解决“三点半现象”

2018-03-26 来源:转载

教育已不再单单是家庭问题,已逐渐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三点半现象”。

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回应了“三点半现象”。

事实上,2017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已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广大中小学校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

如上海规定中小学校后服务要做到百分之一百全覆盖,服务的时间是3点半到5点,参与这项服务的老师在效益工资方面给予倾斜。

为了帮助家长解决这个难题,德英乐教育做出了一系列的实践分享和摸索,既解决老师的负担,又保证课程的质量。

这也是万科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后,在教育业务上不断做出的努力。

引入企业思维的办学特色

万科又被称为“万科运动员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广泛参与跑步、自行车、羽毛球、足球、赛艇等各项体育活动。

万科也是第一个把管理层的奖金与员工的健康挂钩的企业,在万科看来,这些体育运动不仅关涉到员工的健康管理,也和团队管理、企业治理相通,万科人在运动中感受团队、融入团队,培养了相互间的信任与默契。

赛艇课程是德英乐教育的三大课程之一。

万科双语学校的赛艇馆是上海唯一一个建在民办学校里的赛艇训练基地。

在这里,“赛艇”是学生们的必修课,学校还设置了专业的桨池供日常训练,亦会定期组织参加各种赛事;而未来,这也将成为万科系学校的“标配”。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赛艇运动员,但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通过赛艇来进行拓展式学习。

因此,德英乐特别邀请知名的水上运动基地和造船工作室一起设计运动背后的理论课程、打造船舵建造的项目式营地,帮助孩子掌握物理、自然、机械、生物、运动、经济的综合知识,以项目的方式亲手学习、设计和制作船舶,最终下水体验自己的学习和项目成果。

除赛艇之外,浦东万科学校就课后体育运动与社区联动将砂板乒乓球带进校园,成为第一家引入并开展砂板乒乓球运动的学校。

3月13日,浦东万科学校邀请浦东乒乓球培训中心校长曾任王励勤教练的陈文耀校长为中学部孩子介绍《正在兴起的砂板乒乓》,也通过社区力量邀请浦东乒乓协会瞿老师亲临指导学生练习。

办学特色中融入企业思维的同时,如何切实解决城市发展下家长的烦恼,更多是要了解家长的需求。

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每天放学之后,万科双语学校的体育场几乎没有空闲,每天都有篮球队及攀岩队在进行训练,这两个活动恰恰都是家长在组织起来的校队。

因为这里有一批不同寻常的学生和家长,比如一个从小多次获得攀岩奖杯的学生,其母亲是上海市体育局首位注册攀岩教练、全国中小学攀岩教练、登山协会裁判。

于是,学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从多方了解并做了很多可行性方案评估后,在体育馆内建起了攀岩墙。

2017年9月,中国登山协会在听取了优秀学生案例后,批复万科双语学校成为上海首家“全国攀岩特色学校”,攀岩运动正式走进了校园。

闵行区教育局乔慧芳副局长、闵行区体育局初凯副局长等领导到场见证,让多职能部门联动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可能。

德英乐教育尊重每个学生个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色,并以此做出方案进行教学。

同时,通过沟通了解,学校赋予家长更多的能动性,让他们更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学校的工作中去,比如邀请家长作为主教练进行了多次的攀岩专业宣讲。

这项运动对于学生,除了体能上的训练,还有系列品格教育,如何尝试各种方法解决困难挑战,培养孩子们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以及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学校,除了让孩子们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于家长,解决了家长担忧孩子身体健康的问题,解决了家长担心运动影响孩子学习的问题,解决了家长担心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问题。

打破学科边界

教育部在2016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到,要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中的应用。

在闵行万科双语学校有一个“琥珀女孩”,在读五年级,因为在一次学校的慈善集市上售卖自己设计并制作的各种琥珀首饰,包括手链、项链、耳环和戒指等,引起了大家的赞叹和关注。

原来,五年级语文课本中一篇关于琥珀的课文,在老师将六年级的STEAM课程——“地球的历史”关于琥珀性质、特征和制作、打磨的内容提前衔接进来后,使得她对琥珀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制作和打磨琥珀。

德英乐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达到优质,学校必须找出学生的特点,在学生的个性化方面作出更多的探索。项目式学习的探索,就是为孩子们打破学科的边界,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青少年俱乐部引入新资源、新思路,把更多能够拓展学校边界的课程项目设计和呈现出来,学校在通识教育上打下的体系化基础不可或缺,但课外课堂针对孩子个性化兴趣和特长的挖掘及培养、营地教育在项目和场景式学习中给予的强化体验、以及跨越时间和地域边界的在线课堂,也逐渐获得家长的认可、拓展着学校课程的边界。

今年暑假参观历史自然博物馆时,万科双语学校初中部的夏恺宸从容地为父母担任现场讲解,臭氧层、大洋环流等复杂概念在他口中竟变得生动而有趣,他父母惊讶之余一问才知道这些知识他早在课堂上就已经学过。

更多的家长发现,提到上学,孩子们的积极性很大,学校仿佛有无穷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课程体系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企业、学校、家长三方合作,打造优质课后生活

“我们倡导“以终为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共性为最低要求、以个性为最高追求的教育,目的是提高人生品质。

基于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在发展中期找到孩子的个性化兴趣和特长,就需要在初期进行多领域的兴趣挖掘和培养。

找到他们的兴趣和天赋进行一定阶段的基础技能提升之后,又需要提供适当的平台给予他们项目强化、成果展现和竞赛竞技,将其发展为与众不同的优势。”德英乐教育相关负责人说道。

因此,德英乐将课后的活动归纳为语言能力提升、STEAM拓展与应用、运动能力提升、艺术素养拓展与软实力提升五大板块,将孩子3-18岁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划分为五个年龄阶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对应的分龄式、阶梯式课程。

对万科而言,企业可以配套更多的资源给到学校,并带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对于家长而言,矛盾虽来源于家长却又可以让家长来协助解决,沟通共融,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家长的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对于学校而言,课后不仅仅是看护,更多的是探索如何拓展课程的边界,如何匹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