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留学,收获的不仅仅是学术理论

2011-09-02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留学,很多人会理解为到国外上课,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其实,那仅仅是其真正意义的一部分而已,对于我国大部分自费出国的留学生来说,整个留学过程中所能赋予他们的,远比学术知识来得更多,对其人生长远发展更为有价值。

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我国每年前往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留学生人数每年以约25%的年增长率上升,例如2009年全年出国留学人数为22.9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27.5%;而刚刚公布的2010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数据所显示,去年我国输出了28.47万的留学生。然而,在如此庞大的出国留学群体中,自费留学生占据了九成以上的比例。而这群来自家庭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年轻人,在国外所面临的挑战,不单是先进的学术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个人生活习惯与态度上的转变。

一、自理能力的培养

中国实行优生优育的政策,让不少孩子如温室花朵般在毫无挫折、磨练的优越环境下成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多半会依赖父母去解决。然而,当身出国外而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一些缺乏自理能力的学生在面对一些基本的生活问题时便无所适从。

然而,遇上问题时还是要坚强地面对。据了解,每年因无法自理而放弃留学计划的娇生惯养者还是少数。那么,大部分习惯了在家里以来父母或佣人的“中国小皇帝”们,是如何转变为独当一面的年轻人呢?最近我又一次与我的一位朋友陈先生见面,其中就谈到他孩子目前在美国的留学生活。我面前的陈先生看上去心境愉快,与两年前他孩子获得美国签证时的患得患失形成鲜明的对比。

陈先生的孩子当年只有18岁,前往美国加州读本科。在留学前,上学都由陈先生夫妇开车接送,家里也有佣人负责打扫卫生和煮饭。因此,对于日常生活如饮食、家务等,小陈在留学前是完全没有接触。孩子的个人自理能力成为当时陈先生夫妇担忧的主要问题。然而,一年后,陈先生喜出望外地看到,孩子在经过出国的磨练后,已经焕然一新。小陈主动帮家里的佣人煮饭、打扫卫生,出外也不再要父亲开车送他去目的地。

西方国家的教育,崇尚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进步。他们在课程设置上会留给年纪较轻的学生一定的空间,去适应生活,去体验生活,并从生活中磨练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这正好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所缺乏的。我国的教育体制偏向应试式教育,父母为了创造一个全身心读书复习的环境给子女,不惜想尽一切方法减轻孩子学习以外的负担,目的就是考上一所出名的大学。但是,这样却导致不少高中毕业生即使在国内升读大学,也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他们即使难题,多半会第一时间想到如何联系父母,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相反,如果学生身处国外,父母鞭长莫及,客观的因素就逼使学生不得不直接面对困难,没有任何逃避的机会。因此,经过留学过程中的独立解决生活问题后,不少原先在家里是“小皇帝”的年轻人开始激发自己内在的自理本能。

二、端正对金钱的价值观

在良好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不少都难以对金钱使用上建立正确的态度。而留学过程中的花费如TOEFL与GRE考试的费用、开具成绩单的费用、留学中介或留学咨询的服务费、以及其他杂费,在不少启动了留学计划的学生眼中,是“理所当然”的。而他们生活上的消费也显得非常随心而为。当年还是读大四的杨同学在留学前,因为某知名牌子促销活动而推出特价,仅一小时便在那店里花了4000块人民币水平 -- 那是国内大城市普通白领一个月的收入。购物完毕后,杨同学还面不改容地提着衣服到留学公司去了解自己的录取情况。

这种心态正是不少在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由于这类年轻人在父母的庇荫下长大,没有真正在社会上自食其力赚取报酬,加上衣食无忧,他们对金钱缺乏敏感。然而,到了国外后,不少学生开始精打细算了。因为,国外的货币如美元、英镑、欧元都要比人民币来得要“重”。这个重使不少本来对金钱没有意识的年轻人开始产生对父母血汗钱的怜惜。如对衣服非常讲究的杨同学在留学半年后跟我聊天说,自己在伦敦,一件衣服都没买,因为那里的衣服实在是太贵了。即使是她生日前在街上看上了一件49英镑的上衣,最后也没有买下,过一个没有新衣的生日。

49英镑的衣服,折算人民币约510元,在不少人眼中,即使放弃了也不觉得可惜。但是,对在国内生活开支毫无节制的杨同学来说,这就是一个转变。从这个细微的转变可以看到,留学带给她的,是一个对金钱价值观的改变。“1英镑=11人民币”的概念时刻提醒着不少年轻人在消费的时候把金额放大10倍。这个放大率使不少学生对自己选择消费对象进行再三思考,认真权衡后再作出购买决定。这就是一个改变,而这个改变正是留学生活所赋予的。而这种改变对这些年轻人未来的生活是有重要的意义的。因为他们对钱不再盲目,开始思考如何合理使用有限的金钱,逐渐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与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因此,不少学生在留学后,开始懂得如何节省生活开支,如何避免浪费金钱。

三、心理素质的提高

在一些招聘场合上,经常会看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面对较严厉的面试官时全身颤抖;近年还会看到一些大中学生因考试成绩偏低而选择自杀。这都是心理素质偏低所带来的后果。而这个成因,与国内教育的方式不无关系。

现今国内的中学与大学教育,并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训,绝大部分学生更缺乏公开演说、接触社会的机会。这就导致年轻人心理素质问题逐步恶化。相比西方国家,这个情况则鲜有出现。因为西方的教育,强调与社会适用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例如在美国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教育中,Public Speaking(公开演说)这门课程都是学生必须修读的,因为这门课程能使学生勇敢地面对数量较多的人,与其说是一门考核口语表达的课程,倒不如说是一门心理素质提升课。这种培养方式,给予学生机会克服心理障碍,用自己的方式把希望表达的内容大胆地在别人面前说出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对一些内向型的学生尤其重要。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更加惧怕与人交往。这种交际恐怖症只有通过勇敢地面对他人去克服。

另外,留学的生活中,不少学生会寻找一些兼职的机会,从而赚取部分生活费。但很多人会忽略这个兼职机会带来的另一层价值:个人忍耐力的磨练。中国学生在海外求兼职最普遍的工作是服务行业,如餐饮、零售等。而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上被客户刁难、无理责骂、被老员工捉弄等窘况。在独立承受与面对这些情况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包容、忍耐,其实也是对自己心理素质的一种提高。这种提高使个人将来走入社会与融入社会带来极大的帮助。对于习惯于在国内家里万般呵护的年轻人来说,这个砥砺是绝对必要的。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思乡病。不少年纪较轻的学生在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时,会产生这种心理问题。这也是一种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得不克服的一层心理障碍。通过在国外的独立生活与独自解决问题,学生从很大的程度上降低对父母与熟悉的生活环境的依赖,使个人在适应能力、责任心上有明显的提高。

四、异国文化开拓眼界

留学本身就给予学生体验当地生活的机会,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留学生能从方方面面中了解身处的国家与自己国家的不同之处。如英国的留学生活中,你可以领略何为绅士淑女;在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活中,你会深刻体会国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外来民族的包容。这一切都是留学目的地本身独有的特点所赋予学生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在西方国家生活了几年的留学生,无论从个人习惯,还是处事态度,以及世界观,都带着他们所留学国家的影子。因为,在适应当地生活的同时,自己也慢慢被当地的人文所感染了。

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秉承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原则,加上完备且先进的教学资源,世界任何国籍的学生都为之向往,造就现今多元化的国际性校园氛围。身处多种族的校园中,不但能结交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学友,还能从沟通与相处中领略不同的文化。积极的留学生,会主动结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通过了解不同语言的基本对话去丰富自己的沟通资本,从文化差异中领会求同存异的真正意义,从朋友相处中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交流技巧。这一切将转化为无形的积累,最终成为个人未来走进社会的后盾。

记得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把握课余时间走遍了英格兰各城市乡村、苏格兰高地与小岛、北威尔士的古堡与小镇,暑假的时候,我还花上大半个月时间在西欧各国游览了一遍,虽不能说是深度了解,但对各国的文化名城与世界遗产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的这个游历同样在其他留学生身上找到。正是留学,给予我们在国外穿越国境进行游览的自由,这是走出教室与实验室的一种增广见闻的方式。它使留学生在条件的允许下,在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去创造更多提升个人素质的机会。最终大家获得的,不仅仅就是毕业典礼当天手持的那张文凭。更多的,是留学归国后那叠珍藏照片所蕴涵的记忆与异国见闻。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