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今日留学海外 明日有用之才—12国学子寻访记

2007-01-19 作者:未知 来源:新华网

与当地留学人员欢聚。高海涛 摄

    访问团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莫那什大学与留学人员在一起。高海涛 摄

 与悉尼大学的叶林教授在一起。高海涛 摄

编者按:2006年年底,教育部《神州学人》编辑部组成4个访问团,先后走访意大利、比利时、瑞典、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12个国家,对当地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进行采访和调研。访问团回国后,本报分别进行了专访,请他们谈谈这次出国了解到的海外学子的情况。

    主持人:记者 郑娜

    本期嘉宾:王焕现,教育部《神州学人》采编部主任

    出访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

  背景资料:此路访问团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堪培拉、悉尼、墨尔本,中国驻新西兰惠灵顿、奥克兰,驻新加坡等使(领)馆教育处(组)的支持和中国留学生、学者团体的配合下,举办7次座谈,共有60多人参加,其中包括各地区优秀学人代表、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留学人员团体负责人和国家公派留学生代表等。 

    问: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目前的留学生总数是多少?

    答:据我从驻各国教育处了解到的信息,澳大利亚目前有留学生超过8万,新西兰和新加坡都超过3万人。

    问:这三个国家近期的中国留学市场有什么特点?

    答:应该说,中国赴澳大利亚留学人员逐年上升,数量和质量均衡发展。新西兰前些年留学人数迅速增长,教育管理出现问题,留学人数有所下降。新加坡和中国的合作由来已久,根据两国政府相关协定,每年都有数百名优秀的中国学生前往新加坡留学。

    海外学人团体更加务实

    问:在海外的留学人员之间联系和活动多吗?

    答:这三个国家的留学人员中都有组织多样化的团体。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会是最常见的团体,像悉尼大学学生会目前吸纳了1200多名会员,每年定期举办留学移民咨询,逢年过节还进行文艺演出,活动非常丰富。

    对于已经学成工作的人,则通常按专业来设立团体,比如澳洲华人生物医学协会就是澳大利亚华人生物医学工作者的协会,他们有很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促进本地华人的交流,增进和国内同行的合作。今年2月份,他们即将举办澳洲—中国第一届生物医学研究大会,届时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澳大利亚诺贝尔奖获得者前往参加。

    问:您认为这些留学人员团体在海外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答:我在访问中,得知新西兰梅西大学学生会在留学生维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当地社会广泛赞赏。新加坡大学里的华人学生组织,则很善于宣传中国的文化。我感觉,现在的学者团体变得更加务实,学生团体变得更加成熟。它们不仅成为本地留学人员亲切的朋友,也是中国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

    他们渴求国内就业信息

    问:在访问中留学人员最关心国内什么问题?

    答:他们最关心的还是将来的发展,尤其是回国发展。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很关注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

    问:他们也关心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吗?

    答:是的,由于他们出国前很多同学留在国内读大学、研究生,所以他们也希望能得到这方面的信息。

    问:当地的留学人员都是通过什么渠道来了解国内信息的呢?

    答:在座谈中,留学人员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国内就业信息量少,不及时。虽然使(领)馆教育处(组)也会组织一些国内信息发布和就业市场分析,但是像这样权威的信息来源仍然不足,而且常常滞后。在平面媒体方面,他们平时主要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和《神州学人》了解国内情况,当地华文报纸也会提供一些信息。

    多数人回国就业态度积极

    问:留学人员想回国的人多吗?

    答:想回国的人还是很多的。我们在悉尼的时候正好赶上当地一所大学毕业典礼,第二天就有40个中国留学生到教育处开回国证明。据驻悉尼总领事馆教育组统计,他们在2006年3月到8月开具了500多份留学回国证明。新加坡2006年也开具1000多份。这些还是不包括那些没有开回国证明、直接回国的人数。可见,留学人员对回国就业是比较积极的。在新加坡时,我就遇见一位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她对我说,虽然在新加坡有不错的工作等着她,但她还是决定毕业后回到国内大学教书。

    问:留学人员对回国有什么顾虑吗?

    答:跟我们座谈的有些学者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出国的,那时出国比较难,很多人经历过一些坎坷。与他们不同,目前在读的留学生对于回国心态是比较积极、自信的。

  留学人才成长有一个过程

    问:您在访问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答:在此之前,由于个别国家的少数现象,国内有种以偏概全观点,认为去这几个国家的留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比较幼稚,学习不刻苦,社会适应能力差,经常搞小圈子,很难融入当地社会,严重的甚至堕落沉沦,走上歧路。

    通过和这些留学生交谈,还有来自使(领)馆教育处(组)的反映,我发现并非如此。很多留学生们出国是有想法,而不是盲目的。他们为了家人的寄托和自己的理想,学习都很刻苦。他们在海外不仅要学习专业,学做人,还要学习如何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我想他们在社会适应和做人方面的收获远远比我们国内的学生更加充实。

    问:您认为应该怎样引导媒体和公众客观地看待那些小留学生呢?

    答:我有两个观点:第一,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不能以留学国度来划分优劣。第二,人才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海外留学人才也一样,不能以一时来判断长远。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