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
国际上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渗透课程模式、跨学科的专题教学模式、独立设课模式。
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采用的是渗透课程模式和跨学科的专题教学模式。
渗透课程又称为多学科课程,指的是将适当的环境主题或环境教育成分(包括概念、态度、技能)融入现行的各门课程之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来地实施环境教育,实现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
英国的学者一致认为,这种渗透模式,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既不影响现行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又可以促进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种较好的课程模式。
因此,英国的中学阶段主要采取这种渗透模式来进行环境教育。
跨学科专题的模式主要是指通过有组织的多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独立的环境主题的教学。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明确将环境教育作为了跨学科主题之一。
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专题很多,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岩石和矿物、水、资源和能源、动植物、人与社会、建筑、工业化和废弃物。这些内容大多通过科学、技术、地理、历史等不同科目来完成。
英国学校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施环境教育。
在幼儿教育阶段,主要鼓励儿童探索他们身边的环境,发展他们对于所见到、摸到、听到、尝到和闻到的一切事物的观念,这是环境教育的第一步,是意识、技能、理解力和关注的增长的基础。
同样,在小学教育阶段,环境教育也很少被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教学,大多是通过一些知识领域的教学来发展相应的环境技能与概念。
这一阶段的环境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展学生关于环境教育的感性认识,以此为基础发展相关的技能,并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态度,如交往技能、个人学习技能、科学探索技能、社会发展技能。
不少学校带学生走出教室亲自感受和体会,如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古遗址、栽种植物、记录天气等。
中等教育阶段,一般通过与环境问题有密切关系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环境教育,科学、地理、历史和艺术等学科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环境教育的专题。
尽管英国学校的环境教育在各个阶段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存在差别,但是整体上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以“实地探究”为特色的教学策略
英国一贯重视“在环境中的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掀起了环境教育的户外教学活动的热潮,提倡在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中尽可能采用户外实地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亲历自然的过程中培养热爱环境的情感,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地探究法已作为学校环境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策略,也是“通过环境的教育”原则的具体体现,并被一些英国专家学者称作环境教育中最有吸引力和最成功的方面。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实地探究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围绕国家课程中的环境主题来进行,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并结合作业、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理解、表达、合作等综合能力,决不是为了实地考察而考察,也不是简单停留于现场的观察和讲解。
以学科渗透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策略
英国是典型的采用学科渗透模式实施环境教育的国家之一。
在国家课程的框架下,教师在各科教学中自然地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
以地理课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小组讨论或是提问等形式,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必要性、环境质量问题及其脆弱性,以及保护环境的可能性;世界各国的空间、资源和行为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懂得环境问题乃是一种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温度升高、酸雨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之间的有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