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透过镜头·吉隆坡建筑之旅

2006-08-02 作者:佚名 来源:风华网

要认识一座城市,建筑物旅游会是最佳的入门管道。而吉隆坡建筑之美,在于它拥有不同时代留下来的建筑物。

    大马水彩兼建筑物画家陈干逸,是此次“建筑旅游”的推动者,也是平面媒体与文化人首次拍档出游的美好开始。我们策划了8篇有关本地建筑旅游的系列(逢星期五刊出),由陈干逸带领,从吉隆坡出发,希望从崭新的视野里重新认识大马的文化历史,从一篇一篇刻意被遗忘的书籍中寻回历史的真相——哪怕是不光彩的“殖民文化”、“小族群文化”或者“去他族群性文化”等等。

    何谓历史?何谓现代?吉隆坡似乎恍然游走在两者之间。然而近百年的岁月消磨过后,现存具文物价值的古建筑还剩多少?要认识一座城市,建筑物旅游会是最佳的入门管道,如何策划这一趟的旅游,以发掘它的美丽与独特呢?

    本地著名水彩兼建筑物画家陈干逸如此建议:可以从吉隆坡巴生河两岸开始起跑,那里是吉隆坡第一个市区与行政中心的所在地。

    河岸以东称“市集广场”(Market Suqare),是以前的“叶亚来市区”。当时华人聚居于市集广场的中部以南至茨厂街,马来人居住在北部的爪哇街(现在的敦吡叻路),印度人则齐聚附近。

    河岸以西(现在的独立广场)是英国殖民政府的行政中心。

    “由于发展的功用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太相同。”他笑言。

    市集广场的建筑物多数属于店屋,以三层楼或两层楼为主。1881年吉隆坡遭到一场大火灾和大水灾,摧毁了最初以木板、亚答建成的屋子,第三任参政司瑞天咸立即下令:从此店屋须改用砖瓦建成。

    叶亚来逝世以后,市集广场的发展权力回到殖民政府手中。早期的建筑物陆续被拆除、重建,英国建筑师着手策划店屋,让这里的建筑特色出现了一致性,改变了巴生河东部的面貌,中国南部人带来的建筑格式,逐步被取代。

    我与陈干逸边走边看,目睹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物参差林立于不同元素当中,形成独有的特殊性与多元性。建筑物的特色随着掌权人物一直在变换,于是英式、荷式和印度回教式;荷式的三角墙、罗马式柱子、英国村庄黑白相间的建筑物、中国南部的手工艺术、印度回教式的洋葱圆顶,在这里相互融合、嵌接着。

    其中20年代广受欢迎的新古典主义式(Neoclassical)和装饰艺术式(Art Deco)建筑物最多,新旧交织、夹缝生存,稍不留意,看不出分别,有趣的是,看建筑物的结构还可以推敲它建立的年代。

    今日,且不看现代高耸的建筑物,而依循历史轨迹,回顾大马独立前建筑特色的美丽。

    它是一座纪念碑?

    美丹巴刹(Medan Pasar)与大巴刹口(Lebuh Pasar Besar)交界处有座挂上四面时钟的纪念碑。它是什么?由于碑文早被移走,人们总以为是一座方便看时钟的钟塔,提不上历史的价值。事实上,它是英女王为了纪念其父亲乔治六世在1937年登基建成的纪念碑。

    这四面钟纪念碑是典型的装饰艺术式建筑物,以几何线条为主轴。没有多余的棱角与浮凸的雕花,干净、立体,是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

    竖立于纪念碑附近年代相近的建筑物,以当中美丹巴刹拐角的新盛南中西茶餐室最著名。由它算起连续6间房子,是陆佑在1906年所建,并出自英殖民设计师Ak Moosdeen手中。

    该建筑物由红砖砌成,红砖块让它在以前有小红屋之称。顶上是一座红砖砌成的荷式三角墙(目前已被涂上颜色),属于荷英混体建筑物,加上每一层楼的窗子设计巧工细琢、款式不一,为此区隔出每个楼层,并加强视觉效果。

    稍微再留意,会发现底层两旁入口,仍旧使用传统的木条式拉门。估计这是中国祖先南来后带来的战前设计。这种门式,既通风又安全,现在多数已被淘汰。

    我们陆续再走几家,发现门款不是换成时麾自动门,就是手推门,苏丹街与茨厂街后巷老屋,还能看到几把残旧不堪的木条式拉门还在使用,只是这项发现见到一根氽存的古老电灯柱来得更为兴奋。

    粗杆的灯柱,浮印许多条线,爬藤植物穿梭其中,垂挂成帘,找不到注明年代的标注,推敲它长得像上海滩电影的灯柱,可能是独立前的电灯柱吧!

    它默默的孤独在此至少50年,或许应该庆幸,小巷没有商业用途,让它找到得以生存的空间。

    独特的“寿”砖

    Lebuh Pasar Besar的建筑物有许多宝藏。新盛南中西茶餐室的对角处,一间店屋墙面上有块寿字通气砖。砖块字体是古代文字,看来看像“喜”字,陈干逸笑言,其实是“寿”字。

    这间店早年称“旧联邦店”,是1905年蔡正木兄弟住过的房子。蔡正木两兄弟是生意人,他们从事进口汽车贸易,带入巴士服务,著名的“Singer”缝纫机品牌也是他们引入大马的。

    其建筑物特色与新盛南中西茶餐室不同。“寿字”气砖是中国的特色,建筑屋顶的葱头式圆顶,标新的图形类似印度风格,十分罕见,而且没有设有五脚基,异于那个年代的建筑构造。

    为什么?因为五脚基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建筑史里,相当重要的一个构造。

    东南亚一带高温、雨水充沛,当年英国殖民政府实施城市规划以后,考虑周全,规定要在屋前留个5尺宽空地,充当行人避太阳、避雨以及避开交通的人行道,让五脚基成为当年建筑的独有风貌。

    只是后来城市大兴土木,水道管开始建在街道下方,填土加高了街道,五脚基反而变矮了!旧建筑物的结构让城市发展出现矛盾,也形成一股罕见现象。从此,可以藉“高矮”几尺来了解建筑物建成的年代。愈低、表示建筑物年代愈久。

    敦李孝式街(旧名谐街)那排老店屋,五脚基就比街道矮上2尺……加上建筑造形是最传统的实惠主义式(Transitional),一般估计建于1880年。

    老屋新产业

    中央艺术坊建筑物是典型的装饰艺术式建筑物。前身是湿巴杀,来往人潮很多,于是周遭陆续起了许多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物,成了湿巴杀的辅助商场,售卖腌菜、鱼干,其中著名的恒栈是当年的杂货批发商(现在变成快餐店了)。

    1986年中央巴刹面对拆除的厄运,后来美丽华集团出资购买下,将它转型成为目前的中央艺术坊。

    该建筑物最大特色是建筑正门两幅凸雕玻璃装饰,大片玻璃是室内采集光线的重要设计。正门望去,玻璃片点缀了单调的墙面,多层次的凹线门框,更带出年代的艺术特色。

    集团买下时也进行一系列维修,发现许多凸雕的玻璃片已经破碎,为了尊重历史,设计师特地跑到印度找回一模一样的质料,恢复建筑物原貌。

    在吉隆坡,老屋注入新产业并保留建筑物原貌,日益少见,附近的华侨银行大厦注入了新产业时,外观保留了近70巴仙,一些则是保留外墙部分,然后在内部进行大整修。苏丹街UO奥盛购物中心是一个代表,它留下具有年代美丽的外墙,然后把高楼建在内部,形成另一种建筑特色。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