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伦敦雾都故事:轻轻的我来了

2014-03-03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开始。

我对伦敦的第一印象来自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当时的我应该在念小学四年级,有些莫名的喜欢上了这部色彩有些灰暗的小说。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央视播放的一部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连续剧用的介绍词:“他在罪恶的边缘长大,却拥有人类最美好的真,善,美。”

很长时间里,我想象中的伦敦并不美好。它阴冷,潮湿,建筑陈旧,街道时常大雾弥漫。

今年11月份,我到爱丁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原本安排了闭会后的那个周末利用两天时间暴走伦敦,却无奈因为工作上的突发事件1放弃伦敦的旅行提早回到德国,同行的妻只好独自游览伦敦。

今年是我人生至今最繁忙,最动荡,也是最丰富的一年。从圣诞节开始,终于有了六周的时间可以较为自由地支配。于是选择在圣诞节之后,新年开始之前的五天时间完成伦敦旅行。

飞机降落在伦敦希斯罗机场之前低空飞越伦敦市区。鸟瞰泰晤士河穿过市区,河两岸较为庞大且著名的众多建筑物,如塔桥,伦敦眼等印入眼帘,伦敦的形象在我心中一下鲜活起来。

先到预定的旅馆放下行李。旅馆位于Earl’s Court地铁站附近,交通十分便利,周围生活设施也很完善。在伦敦,这样30镑一晚的二星级旅馆单人间,价格绝对是物有所值了。巧的是居然被安排在上次妻独自游伦敦时住过的房间。

稍作休整,前往第一站,伦敦塔。

伦敦塔可以说是伦敦历史的起点之一,1078年,"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为守卫伦敦城开始兴建伦敦塔。经过数代君主的扩建和修整,曾作过堡垒、王宫、监狱、皇家铸币厂和伦敦档案馆,现为王冠、王袍、兵器和盔甲陈列馆。伦敦塔其实是一个塔群,内层有13个塔,外层有6个塔。

进门的时候正好赶上由著名的伦敦塔守卫(Yeoman warder)导游的一小时参观。由一名货真价实的伦敦塔守卫带领游客参观伦敦塔内最重要的一些景点,告诉游客最权威的伦敦塔的信息和历史。

然后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重点参观感兴趣的部分。我赶上的这个守卫的解说是如此的绘声绘色,以至于我怀疑他的主要工作是守卫还是导游。

由于时间有限,在参加完一小时的导览后,我只重点参观了最著名的白塔(White tower)和珠宝屋(Jewel house)。

白塔是伦敦塔内最古老的建筑。它位于伦敦塔中心,是一座诺曼底式建筑,高3层,四角建有塔楼。塔高50英尺,四周有内外两层的多座防御性建筑。现在的白塔内典藏了许多皇室兵器,盔甲和战袍等,是英国国家兵器和伦敦塔博物馆。

而珠宝屋内最著名的无疑是英国王室的珍贵王冠,包括女王在上议会开会时所佩戴嵌有317克拉钻石的帝国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以及镶有世界最大530克拉钻石“非洲之星”的十字权杖。

我并没有在闪烁的珠宝前停留很久。不知为何心里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不知这些闪烁的石头到底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多少实质的改进,而它们匪夷所思的价值又何以体现?

下一站,格林威治。

旧皇家天文台坐落在一座小山坡上,庭院内有一根标志着0度经线的粗铜线。如织的游人纷纷作出两脚分跨铜线两侧的各种造型,象征着两脚落在东西两个不同的半球上。其实地球是圆的,站在地球上随便什么地方你都是横跨两个半球。如果当初确定世界时区是在我们明初,那么0度经线穿过的可能就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了。

格林威治除了天文台和0度经线,另一著名景点就是国家航海博物馆。昔日强盛的日不落帝国的崛起就是以在海上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为标志的,所以英国人对于航海有自己特殊的情节。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号称是全球最大的海事博物馆,共有16个展览厅,现代新颖的三层楼馆厅设计提供参观者舒适的环境。

展出内容翔实记录英国航海史和技术,这个寓教于乐的博物馆以各种有趣的互动方式与参观者沟通,可以亲自尝试掌舵出海的体验,跟着影片一起重回泰坦尼克号场景,或是欣赏众多与海洋航海相关的艺术珍品。整个博物馆免费,尤其适合父母带着孩子,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重温帝国昔日的荣光。

第二天一早,我去了剑桥。坐在小船上,缓缓穿过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桥,经过Queen’s College, King’s College, Trinity College, St. John College等一个个闻名遐迩的学院。不知当年的徐志摩和林徽因泛舟康河时是怎样的心情,是相视莞尔一笑,还是闹了些小别扭各想各的心事?聪明且敏感的人之间的交往永远是辛苦但愉快的。

我并不喜欢徐志摩,但是着实为林徽因的风采着迷。那个年代留下来的照片,让我觉得惊艳的至今只有两位,一位是林徽因,另外一位就是现在极火的<<色戒>>女主人公的原型—郑苹如。

撑船的小伙来自美国密西根,两年前父母到剑桥做交流学者,高中刚毕业的他随行来到剑桥,意外地得到这份工作。我告诉他,许多中国人对剑桥是有特殊情结的,他说他听说了,但是把那位著名诗人的名字忘了。我于是简单给他讲了一遍徐和林的故事,并念了一遍<<再别康桥>>和<<人间四月天>>。

当然,诗其实是念给我自己听的,他不可能听得懂。我半开玩笑告诉他,如果下次去中国旅游,有机会就告诉别人你在康桥Punting,肯定能享受不少优待。

上了岸,我又到几个著名的学院走了一遍,确实如网友给出的经验,有很多学院从正门走需要买票,而侧门,后门却进出自如。

离预定返程伦敦的巴士还有两个小时,我匆忙跳上一辆Taxi,请司机开往位于Newmarket Road 的Central Cemetery。我并没有任何亲友葬在剑桥,此行是去祭奠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她的英文名叫Barbara Yung,中文名叫翁美玲。

进了墓地的大门,眼前一排排墓碑让人有点眼晕。这时迎面走来一位老人,问我是否需要帮助。我请问他能否告诉我翁美玲长眠在何处,老人很干脆地说:”请跟我来。”

边走边聊,老人告诉我他从今年初才开始在这里工作,至今已经有很多人来看望过翁美玲。他还告诉我这里一共长眠着2万2千人,翁美玲在这里应该不会孤独。

沿着公墓进门后的第一条横马路左转,一直走到尽头,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树。翁美玲那心型的白色大理石墓碑就在附近。由于来时匆忙,没来得及买一束花,而且按照国内的惯性思维,以为墓地附近必有花店。问过老人,诧异地被告知没有。好不容易来一趟,总不能这样两手空空。

于是我折返到公路上,向着判断中可能有店铺的方向疾行。皇天不负有心人,还真被我找到了一个小超市,门口摆放着一些鲜花。我挑了一束白玫瑰,小跑回公墓。

墓碑上方正中是翁美玲的一张黑白照片,下方左边是生卒年月,右边是一段英文小诗:

“Lonely is the home without you.

Life to us is not the same.

All the world would be like heaven if we could have you back again…”

墓碑前面有世界各地影迷留下的鲜花和玩具。将花轻轻的放在墓前,我撕下一张纸条,写下两句话:

“你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蓉儿。

愿今生的你已经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落款写上自己和妻的名字,2007年12月28日。

轻轻的,我擦拭了一遍墓碑,转身,离去…

回到伦敦已经是下午四点半,肚子一阵轰鸣,我于是去了唐人街。

地铁坐到Leicester Square站下,出站步行不远就是。德国是没有唐人街的,所以我很少在海外如此集中地看到这么多中国人。看衣着打扮就知道大部分并不是游客。根据资料统计伦敦约有1%的华裔,考虑到七百多万人口,也就是说有近八万华人生活在伦敦,几乎赶上在德国的所有华人总和了。

唐人街虽不大,但是商店种类还是很齐全的。除了有很多餐馆之外,也有超市,诊所,书报亭,理发店等。

美美地吃上一顿,前往大英博物馆。

冬天外出旅游的最大劣势就是日照时间短,相应的很多景点的开放时间也短。得知周四和周六晚大英博物馆开到晚上十一点,于是特意将这里的行程安排在晚上,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现实却永远不会尽如人意。虽然博物馆是23点闭馆不假,但是一些最重要的展馆却在18点之后就停止对游客开放。我只好在两天之后又一次造访大英博物馆。时间有限,只是匆匆地把中国馆扫了一遍。

馆内的展品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珍贵,但是博物馆的布局很合理。从有甲骨文的商代开始,分朝代展出各朝代的标志性文物,并附有简明的文字。有些特别重要的主题另有专柜。这对于很多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形象且有效的普及教程。

中学时,历史是我最喜欢的学科。总觉得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从中我们能获得几千年的经验积累。用来指导生活,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

第三天早上,开始扫荡市中心的一些著名景点。沿泰晤士河往大本钟方向走,经过滑铁卢桥。很有些失望,即使它不再是蓝的,也至少不要是这样被混凝土包裹得与普通立交桥一般无二吧。我可怜的罗伊和玛拉。

再往前走一些,河对面的伦敦眼就越来越清晰了。别说,还真像一只大眼睛。上伦敦眼的花费(时间和票价)和收获在我的旅游理念里性价比太差,所以一早就打定主意不上去。不过和它还真有点小缘分。前不久去BCG面试,做案例分析的时候就被人问起如果有人想收购伦敦眼,合理的报价是多少。

那时候还没有认真做伦敦旅游的功课,所以根本不知道伦敦眼是这么个运作形式。虽然最后得出的答案还算靠谱,但是如果之前到过伦敦,肯定可以做得更完美一些。由此可见,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一样重要。

终于到了传说中的国会大厦和大本钟前。处处四四方方的,感觉和传统的英国风格很相乘。

路过威斯敏斯特教堂,排队的人实在太多,而我这几天的行程安排非常很紧,所以决定先继续下面的行程,反正最后一天还留有大半天的机动时间可以用来安排像这样无法按计划即时完成的项目。沿着Parliament和Whitehall大道,经过唐宁街,来到特拉法加广场,国家画廊那宏伟的建筑远远的就引入眼帘。

小时候我倒是喜欢涂涂画画的,到了中学,一不小心和美术老师同名同姓,穿尽小鞋,于是愤然放弃对美术的热爱。这些年走南闯北,世界上这些个最著名的画廊也算基本上到了个遍,但基本上都是走马观花,惭愧惭愧。

吃完午饭,我去了诺丁山。中英网英国留学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