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遇害事件频发 出国留学如何保障安全?
11月3日,中国青岛24岁女留学生江歌在日本东京中野区的公寓二楼走廊被刺身亡,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广泛关注。
据悉,被害者母亲于11月4日赶到日本,并在5日前往日本警察局参与案件问询,遇害者室友也在8日首度透露遇害案细节,然而截至目前犯罪嫌疑人仍未被抓获。
事实上,这一案件并非个案,它代表着一类较为典型的安全事故。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改进,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将留学作为一条出路,然而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国外遇害的事件却屡屡见诸报端。
留学生更容易被犯罪分子当作目标,除与当地社会因素相关外,也在于他们对身边环境不熟悉,更容易将自己暴露在风险之中。
那么,出国留学的孩子,到底该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
做好紧急联系人备案
出国深造的学生,到达目的地后尽量在第一时间登陆中国驻外使领馆的教育处进行电子登记,一旦发生学生失踪、遇害等事件,能够方便在第一时间联系其家人。
在这里,强调的是是“紧急联络人”的重要性,这个紧急联络人不一定必须是家人,家人与留学生本人距离较远,在遭遇突发状况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有时留学生会被要求将家人之外的其他人确立为紧急联系人,这个人一定得是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联络得上,且能施以援手的人。
留学生抵达海外之后,应该也马上给家人提供一个这样的“Emergency Contact”,比如房东、室友、同学的电话。
及时告知个人最新住址
留学生在外租房,可能搬家是频繁的事,除了记得给自己的健康卡,驾照改地址之外,其实第一时间应该是通知家人和身边的朋友,让他们知道最新的住址信息。
有报道显示,怀疑某留学生遭遇危险时,其家人几番周折联系上了当地一朋友,该朋友接到信息后立马报警。但是由于死者刚刚搬家不久,报警时给出的地址是旧地址,相邻几个街区,警察搜索一无所获而告终,最终发现时已经遇害。
及时将自己的最新地址告诉家人、朋友,有助于突发险情时争取更多的救援时间。
熟记报警电话,发现危险迅速报警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警察分局,每个分局是有自己的办案电话,留学生在入校或搬到新住处后,应尽早熟悉当地配套设施,特别是安保相关规定,并将该区域报警电话熟记于心。
如果感到有任何潜在威胁,若仍处于学校区域,可寻找最近的报警亭(各个学校应该有),若已离开校园,则应拨打报警电话。
拨打电话时要保持冷静,说清楚自己所在的地点,有助于帮助警察定位并迅速赴场,同时请记住学校的报警号,发生这样的事他们的反应有可能更快。
租房尽量选中国人多的地方
租房要首先考虑安全因素,价格是次要的。
有些房屋便宜是因为它们不安全或处于高犯罪率区,在财力能承受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名声较好,较安全的地方居住,可以将较多中国人居住的地方作为优先选择,熟悉情况后再换其他地方。
同时,中国留学生应加入各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不仅能够定期通过电子邮箱获得在海外吃住行等生活贴士,也能够获知必要的安全常识,同时大家还能互相照顾,一旦出现有周围同学失踪等情况应及时报警并通知校方。
国外生活切记要低调,少炫富
一些中国学生的露富行为给华人打上了“有钱”的标签,西方媒体常常渲染中国留学生买豪宅、开跑车,给很多人造成“中国人都很有钱”的印象,使中国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躺枪”的风险。
2014年7月,美国南加州大学一名中国籍研究生纪某某在校园附近被3名男子袭击,返回公寓后身亡。
嫌犯承认自己曾建议去抢劫恰巧路过的中国留学生,因为中国人有钱。
专家建议,在外留学期间,要合理安排自己的财物,外出时应尽量不携带大量现金,降低被“盯梢”的风险。
去贫民区和娱乐场所要重点警惕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贫民区有着显著的特征,往往通过街区的破旧程度,住户的穿着和素质,就能基本判断。
很多城市可以通过网上信息查询到各个街区的犯罪率。
在一些破败的街区,能乘车就别走路,因为在车里还是比外面安全。
女生尽量不要去那些治安相对较差的贫民区,男生去的话也尽量选择在白天。
此外,一些娱乐场所往往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如果经常流连在酒吧等场所,很有可能受到坏人的跟踪与勒索,所以留学生尽量少去人多嘈杂的娱乐场所,待得越久,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性就越高。
深夜减少独自外出,与陌生人保持安全距离
留学生尽量不要在深夜独自外出,以免成为意图抢夺财物者的目标。
如必须外出最好找人同行,出行前应提前了解出行地周边的治安情况,出行中也要跟陌生人保持必要的距离,特别是穿着嘻哈的小年轻,或者街头流浪汉,如果对方用眼睛盯着你看,那可能要提高警惕了。
如果对方问你要钱,一定要把钱给他,钱财乃身外之物,因为小钱把命丢在国外就不值了。
安全是大事,安全问题需要多方共同维护,留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力争将人身、财产安全降到最低。
此外,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留学生在出国之前需要做足功课,在与不同国家同学打交道时应多给予对方一些尊重,以免产生不必要误会,也更有利于自己融入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