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活贴士:独处异国要防止“留学孤独症”
近日,某著名海外报刊发表署名评论称,海外留学生活中的“宅男”“宅女”非常普遍,“留学孤独症”在不断扩散。文章中提到的“留学孤独症”是指那些常年在海外求学的年轻人在留学生活中“离群索居”,喜欢窝在家里,每天的生活基本是三点一线:上课、打工、回家,不愿与人交往,很少参加校友会、社团等社交活动。
据一些专业人士保守估计,在中国留学生中,这一类学生范围正呈现出扩大趋势,目前已成为留学生活宅人的中国留学生恐已达到三成。
一般喜欢“宅”在家中的留学生有哪些特点?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患“留学孤独症”?他们大多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不够。一些学生不但应付日常生活对话有困难,听课也成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应付日常生活交流尚可,但更深层的文化交流则比较有限;其二是生活自理能力较弱。
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出国后难以应对生活的种种变化;其三是人际交往障碍。初出国门的留学生,如果心理上准备不足,加上没有找到相应的交流平台,很容易会对人际交往丧失信心,陷入自我封闭状态;其四是学习能力不足。
一些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异国全新的教育方式,再加上语言障碍,很容易被学业压力所困,产生躲在家中逃避的想法。
心理学家认为,年轻人一旦长时期处于这种“心理孤独”的状态,习惯这种“自我封闭”的生活,非常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年轻人整体的社会状态。
留学生在海外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心理孤独,社交障碍,语言障碍,文化冲击,学业压力等等,这些问题是贯穿在整个留学过程中的。
有些甚至是隐性的,并不是在开始留学的时候表现出来,而是在第二年、第三年才显露出来,比如说后期融入社会的问题,职业发展的问题等等。即便在国内准备得再充分,再具体,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预见到,更不用说解决。
如何防范留学生的"孤独症"?如何帮助留学生在海外建立人际交流平台?要想防范留学生的“孤独症”,首先要丰富他们的人际关系网,在海外为留学生营造好的环境,创造好的条件,搭建良好的人际交流平台,帮助他们从心理上、学业上、语言上顺利过渡,顺利融入异国社会环境。
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初出国门,语言、沟通、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独立生活经验,社会交往经验欠缺,尚未习惯国外教育方式等特点,随着留学人数的迅猛增长,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不再仅仅把焦点放在“申请院校”、“顺利出国”这些事情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出国之后怎么样?”
年轻一代的中国留学生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出生,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受到过分的呵护,走出家庭、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不足,面对复杂的社会,心理上缺乏基本的认识。
我们的孩子和家长都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多想想“出国之后怎么样?”多为“出国之后”做打算,这样,“留学孤独症”才能不再蔓延,中国留学生才能走出自己的小天地,适应环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