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你的大学有没有能哭的地方?”“留学生不能哭!”

2017-12-12 作者:uker 来源:转载

最近知乎上挂起了一阵奇怪的风,叫做:

在这个问题下,中学生回答“实验中学的人不相信眼泪!”,脑洞大开的人回答“在霍格沃兹读书的那些年,其实我经常想要痛哭一场。”,还有国内各大高校的同学带来的精彩回答。

 

然而,在这一片总体来说比较不正经的氛围中,有一个群体的回答,仿佛是用眼泪写的,他们就是留学生,让我们先来看看其中两个引发留学生共鸣的高赞答案。

卡耐基梅隆大学有什么能哭的地方?

如果只是用流眼泪来释放情绪的话...

  • Roberts Hall 面向自然历史博物馆那边有一个大天台,下面是铁路,右边远远的是 cathedral of learning,天空大到晃眼。偶尔有人,往往是默默凭栏抽烟的类型。我不会抽烟,原来常常来凭栏流泪,后来心大了,就改成来凭栏吃饭。风景真的很好,很宽心,但是风有时候很大,所以不推荐作为吃饭场所,很快就凉了。

  • Hunt 二楼进门左拐过去的那一排排书架之间也是默默流泪的好地方。挑一个书架走进去,面朝落地窗坐地上,暖暖和和安安静静的流泪半小时。哭累了喝两口水,顺便看看旁边书架上的书,大部分都是介绍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书,可读性强,适合抚慰心灵。

  • 偏爱厕所的话,挑个大的就行了,不一定非得找地处偏远、一个人都没有的。只要不妨碍后来的人上厕所,自己一个小单间,想怎么哭都行。我哭的最频繁、最安心的地方就是校园各处的厕所了,有时候也能听到隔壁的姑娘在抽搭(当然希望她只是感冒!),偶尔还能看到墙上有前任“哭客”写下的咆哮。虽然这么说挺欠打,但真的,知道世界上有和你一样惨的人是会好受些的。

  • 如果不是赶紧哭完就得去赶 due,还可以去旁边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或者后面的 Phipps 植物园,CMU 的学生是免票的,而且平时人也不多。对着花花草草流泪,对着艺术流泪,对着恐龙骨架流泪,都比对着便池流泪要舒畅些。

如果流过泪也没有觉得舒服些,反而觉得更绝望更无力,那就去和自己信任的人说说话,或者即使不说话,就默默的接收一下爱意也好。现在想一想,每次最绝望的时候,都是“人”在帮我度过难关。而天台厕所植物园这些,只有在自己真正有能力疏导自身情绪的时候才见效显著。

不管怎样,只剩半个月了,要相信此时此刻大家的牙都是往碎里咬的,你不是只有自己~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有没有能哭的地方?

想哭就去一趟凌晨四点的 campus point 。

穿一件厚点的外套,趁着夜色的尾声,走到整个 UCSB 最角落的地方吧。

坐在迎风角尖的峡上,左手是太平洋的浪,右手是挂在 Manzanita 屋檐上、夜晚最后的星。思绪从未像这般和身后的 lagoon 一样平静。海岸边的冷风不大,只能划疼你露在外面的脸。

黑暗和疼痛可以让你在这里想很多,想那个人,想那件破事儿,想那个可能无法改变的结局。

Storke Tower 的钟响了五下。五点了。天该亮了。

 

这时,你终于能够分清了天和海的分界。清晨的 Goleta 云层冰冷,看不见将将升上来的太阳。Lagoon 依然平静,只是被照见了湖上斑斑驳驳的藻类,该腐烂的都已沉入湖底,没被绿色遮住的水反而清澈。然而坑坑洼洼的湖面反射不全 Ucen 的灯光,也许它本来就是一场大雨结果后的水洼,恰巧幸存活在了世界的低处。

Storke Tower 的钟响了七下。七点了。收拾收拾去上早八了。

拍拍裤子上的沙,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事实上也确实什么都没有发生。你或许忘记了一些,又或许多了一些想哭的理由,但是你一滴眼泪都没有流。

不过是当你真正想找一个地方好好哭一场的时候,你的心里只剩下一条哑的,渗血的河床。流走的眼泪就在你眼前拍岸,泪水又苦又咸,却让很多事情变得有意义。Storke Tower 沉默,白天的一个小时,不像在凌晨时候来得那么快。

如果你问我在 UCSB 有没有一个能哭的地方,我回答没有。

在异国他乡,法定成年却不能买酒的后青春期,能哭的地方只有心里。

 

从以上两个答主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留学不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想象中那样无比光鲜亮丽。留学生单枪匹马在异国奋斗的同时,还要承担学业、社交、经济、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总会有一些想哭的瞬间

虽然近两年每年都有超过 50 万的”新“留学生,“海归”也占了每年求职市场的一定比重,但是关于留学生群体,大家还是会存在一些刻板印象,比如“外语好家境优渥的高端人才“,甚至被以偏概全的贴上”富二代“的标签。

这些有些盲目无知的“精英化”观念,使得大家对留学生这个身份更加苛责。甚至是一些留学生的父母,也因为常常表达出“望子成龙”式的过高期望而成为了留学生肩膀上的无形负担。

当留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负面情绪时,也没有得到宽容对待。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那些想让留学生痛哭的理由,和除了哭应该如何积极应对 mental illness。

 

“哭什么哭!”

因为“放大预期标签化”留学生,对外国文化环境不了解的人可能会对留学生带有误解,认为留学生就是到处旅游,闲到可以搞代购。但其实留学生的处境,要比想象得更加艰难,何止有一百种想哭的理由。

陌生环境下易被边缘化

虽然在出国前每个准留学生都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了解信息,为海外留学生活做足准备,但是适应能力再强的同学也会在真实的调整过程中遇到困难。

很多同学不想向传闻中那样“抱团儿”和“扎堆”,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去“Fresher's week”打算结交一些外国朋友,但事实是真实生活中的美国朋友或许像美剧中一样热情和友善,却很难真正得到一段”走心“的友谊。此外,顶尖学府的激烈竞争导致学习氛围也是独立而冰冷的

这不是融入一个小团体,而是要跨过和主流文化的鸿沟,在这样的陌生环境中,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却要经历人生中重要的转折,可想而知在这个过程中多么容易产生无法排遣的寂寞,巨大的孤独感甚至严重到会导致心态失衡。

学业压力超乎想象

众所周知,美国高校奉行的是“宽进严出”的教学理念,几乎不存在一所毕业率是 100% 的学校。英国读硕士的同学更是将所有课程密集的安排在一年之内完成,每周大小考不断,总有读不完的 reading 写不完的 paper 和赶不完的 due。每年的这个时候,一些课业压力比较大的专业甚至要为 Final 在图书馆连续血战几个通宵。

而且美国的教育方式也和中国的应试教育有很大不同,要求学生拥有极高的主动性,评分标准中也有很大的比重用来考量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所以除了考试还会有很多 Project 和 Presentation 要完成,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一些不愿意公开演讲和讨论的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的。

逞强患上“微笑抑郁症”

医学上对于”微笑抑郁“的说明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而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强颜欢笑。这个现象在留学生群体中体现得更加普遍 ,在孤身求学的过程中,大多数留学生都会选择对远在国内的家长“报喜不报忧”。

因为每一个懂事的孩子都知道,父母对自己经历的一切知之甚少,为了不让他们担心,很多时候不允许自己犯错和落后,只为给所有人一个完美的结果。而在追寻结果的过程中,持续性的压力导致坏情绪积攒,当到了一定程度,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身体也会受到焦虑和睡眠问题的影响。

"想哭就哭吧!"

那么,即使调节不良情绪,不让其郁结发酵就显得尤为重要。眼泪只是一个很好的宣泄出口,为了不让自己被坏情绪吞噬,其实能做的还有很多。

寻求外界的帮助

很多学校都会有像 CaPS(全称为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 )之类的类似机构,基本上都会提供免费、匿名且保密的心理咨询服务,当你感觉不对劲不要硬撑,可以打一个电话预约一个小房间,毕竟医保不用白不用,“They are there to help”。

或者去参与线下的社交活动,找小伙伴吐槽,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和异国恋的对象视频,甚至约 Adivisor 聊一聊都是可以减轻压力的方式。

保持身体上的健康

即使是在公园里散散步也有助于大脑分泌使人心情愉快的物质,提高神经的可塑性。强迫自己运动,会让提不起精神的消沉的人重新变得身心都健康起来。

同时饮食和作息也会很大程度上对情绪造成影响,如果不想因为作业而在秃头的路上渐行渐远的话,那么维持良好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不仅会让你事半功倍,而且会让你完成得更加轻松。

自我安慰和放松

一定要理性对待学业,如果最近的一场期末考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你喘不过气,那么你可以换一种思维想想看。

这场考试只决定了这门课的部分成绩,这门课的总体成绩也不会对这学期的 GPA 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即便是得到一个不那么优异的成绩,它对你的学业,甚至之后的毕业求职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如果你被一门考试折磨得万念俱灰,要知道其实它对你的人生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写在最后:

想哭就哭,还在意什么地点。一定不要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如果非要选一个能哭的地方的话,那么棕榈大道的树洞随时向你开放。

Keep your chin up.Take it easy , life goes on.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