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出国留学后 你妈是不是经常问“你有没有对象”?

2017-04-14 来源:转载

离开北京T3航站楼的时候,在透明的电梯里,我向你一直挥手,坐地铁回家的路上哭到用光身上所有能擦鼻涕的材料,看来在还没成为纽约客前我就已经在地铁上大哭过了。

而在美国的这两年,我最后悔的就是我在决定出国后才认识的你,但还是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孤独真是一剂良药,在碾碎你最后的耐心和希望之后,你的生活开始倾向于它处,于是,有了日久生情这词。

那些高低起伏波澜壮阔的内心戏往往会在留学生活的前半年结束,大部分人在经历过半年的挣扎和吵闹后,放弃了手机里的旧情人,而选择新的生活。

也许是他放弃了你。

留学式爱情:这只电子宠物真的很难养

小学的时候养电子宠物每天需要定时喂饭、洗澡、陪它玩球,如果忘了几次,它就会死掉。

然后重新孵蛋养一个新的。

 

很多留学生在来美国前往往都已经有一个交往对象,可能是高中的学长/学妹,也可能是已经在国内谈婚论嫁的男/女友。

聪明的人在来美国前就会分手,而也有人相信远距离爱情,口里说着“不就是距离吗,我们能克服的。”

 

来美国后的前几个月,早起、晚睡,等手机屏幕消息提示;告诉对方今天天气不错,想去喝咖啡,每一个细节都想与屏幕背后的人分享。

每天看机票,希望能够早点回国或者共同旅行、几个月后,你意识到半年内你们都不可能去实现这些幻想。

而不在你身边的男/女朋友就像小时候的电子宠物,每天问候吃饭、定点查看今天的行程,但就算是每天互相问候,却开始越来越不了解对方的生活、渐渐疏离彼此的圈子,对话最终以表情包结束。

这份对爱情的热情和执着会被时间冲淡,取而代之的是周围新认识的好友和学业。

没有不偷腥的猫

每年开学的Orientation都是留学生社交最活跃期,校园里充满了浓郁的荷尔蒙气味。

认识不认识的都加个微信,漂亮的女生分个组。

没事大家一起吃个火锅唱个歌,去个超市,一来二往日久生情。

跟家里的“电子宠物”说去学习,没骗她/他,只是没告诉他/她是和谁一起学习。

在被问到“是否单身”的时候,不少人会回答“是的”。

显然是没把手机里的电子宠物当人看,但也能理解,反正这“电子宠物”被距离虚拟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跟网友差不了太多。

在留学生圈里,国内有一个,在美国还有一个的情况极为普遍。

于是,就有了“小三”和“被小三”的话题。

尤其是现在“世风日下”,捉奸和小三这种话题总能引起网民的高潮、被伤害后的满足。

曾经有个朋友,和我说她遇到一个男生,暧昧了一段时间才知道这个男生在国内是有女朋友的,于是,她莫名其妙地被小三了很久。

我也认识有人是明知道这个男生/女生有男/女朋友,但两人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还结了婚。

在现在这个对小三不止口诛笔伐,还要上手的时代,当“小三”是要被钉在耻辱柱上鞭尸的,但很多人却忘了“年轻”混上“孤独”就是极端,要么读书成疯子,要么就在荷尔蒙里打滚。

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异地恋是及其平常的,而对陪伴的需求更大过于“一夫一妻制”的道德约束,于是,有人先分手再谈恋爱绕过了道德的审判,有人先恋爱再分手,被舆论喷得焦头烂额。

我的一位朋友这么和我说:“我不相信唯一的真爱。这辈子你会遇到无数的人,可能会有无数的真爱和灵魂伴侣。有的人一辈子只遇到一个,有的人一辈子遇到几个,也有人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这就是命,也不公平。”

对于她来说:爱情没有先来后到之分,但关系是有的。

没了爱情的关系就只是一层空壳,摇摇欲坠,她不需要这样的关系。

如果他男朋友有一天出轨了,她会给他一次机会。

而她自己也会尽量克制不会出轨,但她无法保证。

电影《希特勒回来了》里说,每个人都是希特勒的一部分,只是希特勒说出你想说的话了。

没有不偷腥的猫,出轨在某种程度上是重新排列组合,而你能做的是最大限度地克制内心的动物性,不过,逃不过,人终究还是动物。

其实,对于那些现实的、精神的你总归要作出选择,是要实实在在能摸得到的还是要精神上的柏拉图?

中国式母爱:我是为你好

独生子政策下,父母对“唯一”这个词感受最深。

在很多父母眼中,子女是父母唯一的“财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你得听我的。

这种“听我的”,不仅表现在“你要穿秋裤”,“不要化妆”,“你不留刘海好看”以及“头发太长了,快剪掉”和“裤子太紧了!”。

婚姻,才是中国父母最关心的问题。

高中的时候,父母扼杀青春时的早恋,20岁以后父母开始着急着让儿女安定下来,不断安排相亲对象给自己的儿女。

“都多大了,怎么还没谈恋爱,你看XXX都结婚有小孩了。”

“我同事儿子很不错,你看一下喜不喜欢。”

“你要主动一点啊,别挑三拣四的,差不多就行了。”

而对于儿女已有的男/女朋友,有的父母常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儿女的感情生活中,并给予指导:太胖了、太丑了、没钱、外国人不行、黑人不要、年龄太小、家庭不好、没上进心。

如果孩子带来的另一半是自己不喜欢的,那就先来软的,再来硬的。

不断在孩子耳边唠叨这人的不好,或是怂恿孩子的朋友去做这事。

总之一句话,“我是为你好!”

留学生的爱情熬过了异地,可能熬不过父母。

一个朋友和男友在一起几年了,而母亲却因为觉得这个男友配不上自己女儿就让两人分手,最后他们也分手了。

其实,父母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价值观是否还适用于现在的社会?还适用于现在的年轻人?

你的择偶标准是不是就是孩子想要的,你觉得可以给孩子幸福的那些条件在他们看来是否真的重要。

你是他/她的父母,但你不是她/他。

在父母看来,你孩子的男友/女友哪里都配不上自己的孩子。

但其实自己对这个人的了解只是皮毛,她/他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还是要他们说了算。

而更大问题是,我们的父母所处年代的恋爱更加单纯、更简单,没有太多的诱惑和干扰,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拉手就是一段关系的开始,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这要复杂得多得多。

所以,父母有时对于子女的建议并不是能够完全适用的。

我相信,我们的父母都是爱我们的,都是全心全意为了子女好的。

但这毕竟不是你的人生,子女会有自己的人生,而到了他们老的时候他们也会向自己的子女妥协。

我们会永远是你的孩子,没人可以改变。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