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英语考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更困难
大约五年前,坊间就传出高考要取消英语考试、英语成绩占比调低、体制内学校英语课压缩等奇谈怪论,理由是所谓突出语文的地位,弘扬传统文化。
再后来,与之配套的,就是西方思想不能进入中国大学课堂的升级版奇葩高论……
不过,中国教育折腾了这么多年,仅高考改革的次数就数不胜数,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了。
突显语文的核心地位、加强国学素质的培养,确实是国际化的今天,特别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
当年中学语文老师告诫的“学好汉语,才能学好英语”,多少年后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箴言。
很多常年居住海外的华人,最关注的还是下一代的汉语素养,母语水平决定了在外语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同样,在国际化环境中阅读时常常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总是被国外的专家、学者当作成功学的重要理念广泛传播。
我在阅读《当下的力量》(ThePower of Now)时,惊奇地发现,作者的很多观点竟然就是老庄哲学的片段组合,而其中的一些案例与禅宗的简易读本毫无二致。
一部发行了数百万册、在国内风靡一时的畅销书,闪耀的其实是东方文明的光辉!
如今反过头来,需要我们从外国人的作品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即便如此,认为“学习英语占用了语文、国学的时间”,我仍然觉得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这个逻辑是否可以衍生出物理学、数学、化学等西方传来的“洋货”也要一并限制学习时间呢?
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顿、开尔文、毕达哥拉斯、拉瓦锡等人的西方思想是否也应该一并“下架”呢?
民族主义是一种深藏在心底的能量,它可能“挽狂澜于既倒”,也可能像洪水猛兽般泛滥肆虐。
在全球化风起云涌的今天,我们偏偏有时也会去砸法国人的超市和日本人的车,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一样不计后果。
殊不知这天真得近乎愚蠢的行动,坑害的都是咱们自己的同胞。
没有西学东渐,没有教育国际化的尝试,就没有当今中国国运的上升势头。
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不再有民族危亡的桎梏,但我们的内心还是那样躁动、起伏、甚至惴惴不安。
因为我们西学东渐的旅程还没有结束,我们教育的国际化还没有完成,新的文明因子还没有真正植入到民族的机体之中。
因此,狭隘的民族主义仍然会兴风作浪,仍然让我们禁锢在浅薄、盲从、嫉恨之中。
中国留学生是西学东渐的主力军。
近期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最新留学数据,从1978年到2016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到458.66万人。尽管相对于13亿全国人口、1.09亿中产阶层,这个数字的占比还很低,但近四十年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尝试,已经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数量最庞大的留学群体!
高考取消英语考试的说法尽管比较无厘头,但果真被官方采纳,对中国出国留学市场肯定会造成影响,从长远来看,对方兴未艾的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也是个打击。
中国高考的政策指向作用非常明显,而且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不断加强高考核心主导地位。
一旦英语从高考科目中抹掉,中国考生和家长的功利意识,必然将英语置于学习序列中的次要等级,全民英语水平有崩溃的危险。
(英国大学)班里的中国同学都已经通过了英语入学资格考核,但考试与听课几乎是两码事,一到听课、发言、讨论的时候,我们“四六级”的老底就暴露出来了,只知道乱点头,头脑中的英译中和中译英乱成一团,开始“不着四六”了……
我们曾讥笑印度人古怪的、听不懂的“大舌头”英语,但实际上他们说的英语,英国人都听得懂,而我们发音再清楚,却经常得到对方迟疑、困惑的表情,总让我们再说一遍或若干遍。
可见我们的英语是不地道的,是“中国制造”的,我们凭借英汉或汉英词典引入脑海的单词可能根本就经不起语境的考验。
本来就很薄弱的英语基础,在官方“放松管制”的前提下,可能出现大面积滑坡。
当我在中国西南一个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做英国教育推广时,刚刚入学的高一学生踊跃地回答外教的问题,而到了高三这边,英国老师的讲课应者寥寥,高三学生迷茫的眼神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班主任悄悄告诉我,当地高考的英语听力取消了,学生已经两年没有“听”英语了。
不从改善英语教学质量出发,不以激励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入手,而因噎废食地削弱、甚至取消英语,这是明显的“开倒车”。
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留学的中国学生就只能去上课外辅导班、培训学校了,然后把近乎全部精力都用在应付雅思、托福、SAT、GRE、GMAT上面,到那时候,中国留学生展现给世界的英语水平又将如何呢?
不过,在当今盛世中国,我还是要把上述传言当成谣言。
中国教育改革、国际化再困难,面临的深层次体制矛盾再多,英语作为“世界语”的强大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向世界开放的战略方针是一百年不动摇的。
“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提升英语素养,提升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