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总要有一篇假装很牛的论文 来完整你的留学生涯

2015-10-09 来源:学岛网

2014年的夏天,我成功地沦为了一只流落在英国的论文狗,然后一切噩梦、美梦、似梦非梦都从那一刻拉开了盛大的帷幕,并最终成为我现在的谈资。

“没有在英国写过毕业论文的留学生涯是不完整的”,自从我成功熬过了二百五十个和论文相爱相杀的日子,我便常常理直气壮地这样教育我的学弟学妹。当每一段让你疼苦的经历成为回忆以后,你都会特别感谢它完整了你的人生,也许你不知道在那个当下这件事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惊喜,可往往随着时光的流逝,它都会变成岁月积淀的财富。

套用明星们常用的梗,我之前也没有想过我会在曼大写论文啊。这是真的,因为在曼彻斯特大学,尤其是我们学院(School of Arts, Languages and Cultures)并不是每个本科生都需要做毕业论文的,这件事被看作是一件少数人才能完成的具有挑战的学术任务。而且论文课要求学生在前两年的平均分达到70分 (first class),并且在七月底之前提出言之有意的研究方向并找到一个在这个方面有所建树的导师。当然,学院也有可能被你对学术论文的炽爱而打动,破格允许你修读这门课,但总之,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而我,就在一个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我们那一级28个写论文的同学中的唯一的一个中国人,我至今都想感谢当年那个不怕事儿的、被闪电击中的自己,毕竟我朋友说:“正常人一般不会挖坑给自己跳。”

开题报告的血雨腥风

我和论文的缘分开始于2014年6月,那天我和同学一起去参加了关于写论文的宣讲会,我全程只注意到一个重点,就是论文要写12,000词,当时我就觉得这事儿应该跟我也就没什么关系了。于是参加完这个宣讲会没几天,我就回国度暑假了,沉迷在社会主义的美食美景美人中,我把论文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直到7月末在deadline的前两天收到了学校催交开题报告的邮件,我才好像想起来是有这么回事了。当时我距离电脑屏幕是50厘米,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里,我做了一个影响终生的决定---我要写论文,虽然我完全没有头绪,但我决定试一试,不怕万一没成功,就怕万一见鬼了呢。

在接下来的48个小时里,我大概用尽了我这辈子最高的效率去写一个开题报告。首先,我打开了宣讲会的PPT,在一众导师名单里,我随机挑选了一位看上去极为面善的女老师,她的研究领域是儿童语言习得(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然后我草草地在网上找了三篇论文看了看,最后简明扼要地写了一个关于研究英国双语儿童在学习汉语时的发音问题,并赶上了 deadline的末班车。

我当时只是抱着一种“不如一试”的心态交了一份申请,因为不试会后悔没抓住机会,试过只会后悔为什么要试,与其后悔一件没做的事情,倒不如后悔一件做过的事情。我本以为,我这种假装很学术的计划书一定会被导师扔到垃圾桶里,万万没想到,两个星期后导师竟然给了我写本科生论文的机会。收到邮件的时候,我虽然对写什么论文、怎么写论文依然没底,但至少这份突如其来的幸运给了我想要拼一下的勇气。我就带着这份不知天高地厚的愚勇,和一种毫无头绪、能拖则拖的状态一路嗨回曼城。

三次喝茶的焦灼不安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就被导师约喝茶,我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深吸了一口气,便坐下来跟导师坦白,满脸堆满“臣妾做不到”,剖开自己比墙还白的脑子给导师看。导师耐着性子给了我推荐了三篇学术文章,希望我能一夜顿悟。

可没过几天我又被导师请去办公室喝茶,这次,她依旧一脸期待,然而我还是没有任何想法,看到导师表情转变的那一瞬间,我感觉“一丈红”离我不远了。 “你想要做论文吗?”我咬咬牙说:“想。”接着,我第一次听她如此严肃地对我说:“如果你真的没有任何想法,你可以考虑在这周日之前退掉这门课。”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在思考我到底要不要放弃,这是一个无比痛苦的过程,一边是自己的心有不甘,一边又是自己的力不从心,我第一次萌生了退意,但是一想到以后回忆起来要用“要是怎么样就好了”的句型讲这个故事,感觉没办法在朋友圈混下去了,所以还是任性地没有退课。

这个决定让我在12月份的时候第三次被导师请去办公室喝茶。这一次导师让我重写我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那一刻我觉得导师长得也不那么面善了,但是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我又开始了没日没夜阅读文献的日子,最后终于在规定的时间里交上了新的3000词的文献综述。

论文写作的大起大落

最终我的论文主题锁定在了儿童的二语习得---语言输入和词汇量的关系,以在英国学习中文的9-12岁的小朋友作为研究对象。我独自完成了整个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导师只是不断地提醒我我,她不会教我怎么做,只会在我偏离方向的时候指点我。我就这样自己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去找研究对象,去设计问卷,去整理材料,去做很多我从来都没有做过的事情,去翻阅很多大部头的书籍,去学很多我不明白的知识,那个时候可能我正在以一种连我自己都没觉察到的速度快速成长,可唯一我感觉到的是,我睡得越来越晚,对着电脑的时间越来越长,吃的泡面也越来越多。

后来,通过导师的介绍,我联系到了曼城一家中文学校的校长,经过校长的首肯,我的问卷发给了全校近一半的符合标准的孩子。可越是顺遂的事情越有出现问题的可能,果然我回收的问卷数量太少又存在着孩子们答非所问的情况,所以一切只能从头再来。这样的反复几乎出现在我写论文的每一个部分里,我渐渐习惯我的论文被导师推翻,被自己推翻,我不再抱怨,不再委屈,不再浪费时间去思考我做不做得到,而是告诉自己我会尽力,其他的都交给命运。

我还记得整理数据的那些日子,我就一整天一整天地坐在图书馆里测算数据的相关性,其中有用的结果非常少,导师安慰我说:“不要担心,一个研究最常出现的可能就是没有结果。”可是我却依然期望,我这个小小的实验能带了更多有意义的数据分析结果。当然,不遂人愿的结果才是人生常态,不然就太像故事了,就好比你赶地铁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只差一步,而眼睁睁看着地铁在你面前开走,但是没关系,地铁还有下一班,“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我学会妥协,学会接纳一些不完美。

我用这些不完美的数据做出表格、图形来堆砌我论文的围墙,我用一遍遍的修改来弥补我不完美的语法,我用漫长的时光去打磨一把利剑。整整八个月,三稿,12,000词,70篇参考文献,从前期计划,到研究的实施,再到最后的完稿,我一个人完成了过去二十年我想都没想过的事,嗯,我做到了。

大功告成的胜利狂欢

2015 年4月29日,当我把最终稿交到学院的时候,除了如释重负,我突然特别想打电话告诉爸妈“我做到了”。看着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回忆起之前的种种,那些退缩、委屈和抱怨,但在那个当下,我觉得之前所有的苦难都变得渺小,感谢这些不完美的片段完整了我不完美的人生。

还记得第一堂论文课时,我的导师说:“写论文的过程就像坐过山车,期间会有许许多多的ups and downs,你也许会笑也许会哭,而这就是写论文最迷人的地方。”我曾经以为这一定是要多么醉心于学术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后来我明白了,我们不是在写论文我们是在经历,而每一份经历都会在未来带给我们惊喜,你要等。那一天交完论文,我送了导师一张卡片,感谢她这一路以来的支持,包容和鼓励,何其幸运,我总能在人生的旅途中遇见灯塔,遇见好人。

也许留学的意义就在于经历,去经历不一样的人事来完整我们的人生。这一年的的经历我要感谢很多人,这些都写在鸣谢(Acknowledgment)里面,当然没有写进去的是我想感谢我自己,谢谢自己的坚持,谢谢自己的勇敢,谢谢自己每一天都在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曾经一度以为写一篇12,000词的学术论文对我来说会是一个无法完成的挑战,但在故事的最后,我看到那本装订成册的论文,我才知道,梦想还是要有,万一见鬼了呢?

相关学校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