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让留学生又爱又恨的研讨课
刚来英国上学的留学生几乎都会感叹,英国老师的钱真好赚。他们一节课讲的东西很少,每节课几乎一半的时间都是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和中国的课堂教学完全不同。在中国课堂上普遍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听,或是在拼命记笔记,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很少。而在英国课堂,老师们对学生的提问非常欢迎。每节课上老师还会额外抛出问题要学生进行讨论回答。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最初对英国教学方式的极度不适应。
笔者刚来到英国上学时,最头疼的就是学校的研讨课(seminar)和小组讨论。身边接触到的大多数中国学生也都反映,这种形式的讨论简直是留学生活的梦魇。有的留学生一听到小组讨论就神经紧张,甚至会在小组讨论中一直保持沉默,谢绝发言。其实除去语言问题,大家普遍提到的一个关键是不知道如何说,说些什么才是恰当的,所以往往就会觉得很尴尬。
研讨课和课堂小组讨论性质相似,一般是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题目,要求学生们就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讨论,然后公开发言。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只是某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要点,而学生需要通过对某一个问题的积极思考来掌握知识点,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说得直白一些,英国课程设置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也就是教给学生如何进行独立分析、推理并解决问题。学会批判性思考就好像拥有了一把万能钥匙,它教会大家如何处理复杂多变的事务,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分析问题,并最终得到有理有据的答案,对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非常重要。
研讨课看似可怕,其实对于大家锻炼思维和演讲能力非常有帮助。根据笔者自己的经验,只要事前准备充分,中国学生大可不必为了课上如何发言而大伤脑筋。每次课前认真研究老师布置的书单,争取把书单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读一遍,有时间就做精读,实在没有时间也要把每篇文章的重点大致了解一下。这样有助于大家把握老师课上要讲授的要点,又可以提前准备有关的论题,然后带着问题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毕竟小组讨论是一个大家合作的过程。准备好自己的内容,好的观点和对组内讨论有积极作用的内容,才是对小组有贡献的。如果实在觉得没有话题可以讲,笔者感觉一个不错的办法就是用书本中的理论去联系自己的实际,也就是就某个理论事先想出恰当的案例来引导小组其他成员的讨论。它既可以帮助解决自己的疑惑,又可以引发讨论的话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方向。当然,这就要求大家平时多做阅读,多关心自己领域里的新发展。
小组成员的表现有时会被计入期末总分,这种情况下老师就会在大家讨论时进行巡视和观察。所以为了期末不挂科,就更要积极发言,展示自己,甚至要学会见缝插针。如果实在听不懂其他同学的发言,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让大家重复。自己的发言用词简单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发言的建设性与新意,随声附和只会让大家觉得你没有参与感,时间长了甚至对你的学术和个人能力表示怀疑。要知道这种讨论没有对错之分,考察的只是大家的思路的广度与看待问题的角度方法。
小组讨论是一个合作的过程,重要是大家的参与,群策群力。其实这种讨论也是为学生与老师,或同学之间的近距离接触提供了机会。英国同学经常是课上讨论不完,下课后大家再一起约着喝个咖啡,接着讨论或聊天。大家如果想扩大交友圈,结识更多朋友,就要好好利用小组讨论。毕竟英国学生对课程的设置和理解更加透彻,结交几个英国朋友,以后遇到各种问题就可以方便向他们请教。
刚刚开始接触研讨课,最初的不适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大家本着“厚脸皮”的精神积极参与发言,坚持一段时间下来,相信一定可以克服各种障碍,成为小组里的活跃份子。想象一下自己站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侃侃而谈的感觉,其实真的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