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王妃把小公主送去了平民幼儿园!精英教育过时了吗?
“违逆传统”,凯特低调择校
伦敦当地时间1月8日,即将3岁的英国夏洛特小公主迎来幼儿园第一天,出门前在肯辛顿宫拍照留念,背上小书包一脸乖巧,超可爱!
妈妈给夏洛特小公主挑选的“威尔科克斯幼儿园”,离家特别近,步行只需要11分钟,就在著名的圣三一大教堂里面。
学费每学期大约4080美元(约2.6万人民币,一年三个学期的话,学费也就7万多,比中国贵族学校真是便宜),有法语、陶艺和诗歌等课程。
但看着有点简陋,入口在教堂边上一条小巷子,铭牌也很简单。
有个封闭的户外玩耍区。
虽然威尔考克斯幼儿园看似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破旧,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自己的教学优势,而且占据着优越的地理位置:附近就是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和国家历史博物馆等地,老师会定期组织孩子们参观。
这个幼儿园从校长到老师,全是女性,一共只有5位老师,所以也只有32个孩子。专业杂志对这所幼儿园的评价是:“暗藏的宝藏”,老师有着超高的课程设计能力,基于孩子的年龄和特性,有着长远的规划能力。
老师在以下四个方向,支持孩子发展:
文学
数学
认知和理解世界
表现艺术
关于最后一点,表现艺术,可以多说一些,主要是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自己,可以是诗歌、音乐、绘画、舞蹈、雕塑、故事等各种艺术形式。
通过艺术活动表现自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表达方式,只是现代社会的孩子更多被责任和智性发展所绑架。
所以英国每日邮报,直接用“夏洛特公主将接受黏土课程和诗歌课程”作为标题,认为凯特为公主选择了一种更为感性和温和的教育。这种教育更倾向于对孩子细微感受的保护和人格的塑造。
我们来看看夏洛特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
早间生活以自由玩耍开始
故事、艺术、体育、数学、角色扮演、科学贯穿其中
晨圈,主要是节奏和韵律
2-4岁和5-7岁的孩子会分开进行主课活动
茶点之后,唱歌和自然课学习
故事、烹饪、乐器、唱歌、戏剧、拼图游戏
下午依然是以自由玩耍开始,更多是户外活动
适合大一点的孩子
烹饪、绘画、手工和户外活动为主
最后以故事结束一天的生活
学校的网站上有简洁有效的文字信息,关于老师、孩子和校园的图片基本为零,现在流传的图片,几乎都是由王室官方发布,以及积极的报社记者和热心网友贡献。
所以喜欢嘲讽一切的英国网友们说:这个幼儿园“任性而低调”。
夏洛特小公主的幼儿园,Willcocks Nursery School被Ofsted评为最高等级“Outstanding(杰出)”,还被《Tatler》杂志评为“伦敦最好的幼儿园”。
学校官网也给父母提供了升学的学校推荐,包括男女混校,男校和女校。
图中标红圈的就是凯特王妃为乔治王子选择的小学,是一所男女混校的学校。
乔治王子的幼儿园也是在家附近,是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Westacre Montessori School),一天只要33镑的学费,大概只有20个左右的5岁以下的孩子,也是一个小幼儿园。
校园简单质朴。
以往的王室都是为孩子选择传统贵族学校,威廉和哈里上小学之前都是在韦瑟比男校,这所学校一半以上的孩子后来都去了哈罗和威灵顿这样的顶级私校就读,接受的都是精英教育和传统贵族教育。
然而新时代真的不一样了,凯特努力为她的孩子争取更自由的教育环境。
为什么凯特王妃为孩子们选校如此“违逆传统”?或许看到威廉和哈里艰难的人生,凯特未必信任传统的精英教育。
小幼儿园的精细和个性化教养,更能够照顾到不同品性的孩子。
越优秀越不快乐?精英们落入的陷阱
《越成功的人,越不容易快乐吗?| 4种和优秀有关的陷阱,你掉下过几个?》这篇文章中中引用了一个概念:“高表现者陷阱”,优秀的人,会有一些独特的、更容易落入的陷阱。
文章列举了很多陷阱,环顾四周的“人生赢家”,我们还能发现有一些其他共性,比如:
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需要
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害怕让他人失望
对外在形象过分苛求
对无知的恐惧,过分追求知识
社交恐惧,追求三观和特性过于一致的人脉圈
信息恐惧,特别害怕过时与落伍
这些负面的能量很容易让精英陷入一种“无力和抑郁”的心理状态,也很难成为一个温暖和有爱的人,“爱无能”或者说“爱匮乏”在精英阶层非常典型。
当我们指责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时,有没有反思过,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怎样一步一步把孩子逼到这种痛苦的境地?
无论成功与否,精英教育下的成功者和不成功者是否都是“伤痕累累”呢?
“在伊顿什么也学不到”,这是美国大热的电视剧《王冠》里,菲利普亲王和伊丽莎白女王的一段对话。他们对于是送查尔斯王子去伊顿还是以严苛著称的戈登斯敦有些争议。
生在帝王家,也是不容易,难怪范雨素说:童话里,王子和国王都是被怜悯的对象。
对王子公主来说,最糟糕的教育结果是“不堪重任”,生活对他们有着更高的要求。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最典型的一种精英教育副产品就是“怕输”。
亚洲地区最夸张的就是新加坡,新加坡精英父母有个网络聚居地,“Kiasu Parents”,就是“怕输父母”,Kiasu是闽南“怕输”的谐音。连新加坡人都调侃自己,“怕输是我们最典型的特征”。
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新加坡将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发挥到极致,入幼儿园一考,三年级一考(所谓的天才班选拔,两轮考试),根据成绩将孩子分流。
李光耀是传统儒家体系下成长起来的超级精英,从国家“功利主义”的角度上来说,牺牲大部分的孩子,成就天才的精英培育制度,能够培养出引领国家和社会的“贤能”。
李光耀
“有能力和才华的人,是需要为国家牺牲的”,古今中外,最传统的精英教育几乎都秉承着这一原则。
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虽然只有65岁,却已经被癌症和妹妹李玮玲的人身攻击弄得身心俱疲,心生退意。
我们都知道财富和权力是伴随着牺牲的,能力和财富有多少,与之相随的责任和牺牲就有多少。
传统的精英教育是需要财富和权力去支持的,同时也是需要家族和孩子做出牺牲的。
王妃的择校观:注重孩子个性发展
在我们讨论精英教育时,是否应该先弄清楚,我们父母追求的到底是让孩子成为“行业精英”还是“国家精英”,或者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虽然这些教育方式都越来越精细,越来越趋同,也都有负面影响。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根据人的不同特性,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并在家庭教育中对这些教育方式进行补充和修正,这也是社会进步带来的人的意识的进化。
凯特王妃为乔治王子选择了相对智性一些的幼儿园,而为夏洛特公主选择了温和和感性一些的幼儿园,或许和孩子性格有关,或许和性别有关,或许也与父母的期待有关,但也反应了当代思潮的一个大趋势:越来越注重7岁前孩子感官的发展和人格的塑造。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古人的话也不是随随便便说的,不论是何种“精英”,更细腻的感受,更健全的人格,更包容的性情,更确定的自我,通达和开放的思维,都是可以在7岁前的早期教育中奠定基础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我们的天性决定了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过早的精英教育多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我们的天性,优秀和伟大是在牺牲部分孩子的天赋基础上造就而成。
这也是为什么精英教育下的孩子,不管成功或不成功,不管是不是伤痕累累,却可能并不幸福。
也许并不存在所谓的幸福,但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的使命,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丰盛自己的人生。
西方教育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已经在早期教育做了大量的修正,无论是何种流派,在早期教育中已经达成共识:就是尊重孩子感官的发展,感性和智性的平衡。
“活出自己”做起来并不容易,不仅仅是靠意志决定的,童年时代需要非常坚实的感官基础,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教育是“唯心”的,更是“唯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