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记:夜访劫后伦敦骚乱地点
8月9日下午,伦敦的夜在一步步逼近。我开始坐不住了。
前一天晚上,在楼下每隔五分钟一次的警车轰鸣声中,我和家中的房客正围坐在电脑前,看视频里火光映红英伦的天空,骚乱制造者们叫嚣着、狂躁着冲上前同警察对峙,无辜的人们的脸被警惕的神色笼罩……
如果这一切即将被写入历史,我无法容忍自己错过见证的机会。我于是搜肠刮肚,找来三位愿在此情此景中暂且抛离常人心境的友人,一行四人在夜里十点多,前往昨晚伦敦的重灾区Lewisham探访。
夜访骚乱地点
Lewisham位于伦敦的东南部,无可避讳,是一个黑人聚集区,房价偏低,由此可窥见生活水平、治安状况一类。昨夜这里发生了大规模骚乱,商店被砸,电器被抢,车辆被点燃。
所谓生活水平不高,我们刚从DLR轻轨站出来便察觉出端倪:一个裹着廉价亮皮夹克的小哥蹭上前,拖着垮了吧唧的口音问我们有没有烟。答“没有”,再向前走一段,一位骨瘦如柴的白人女子摇摆着酒醉后的四肢,边哭嚎边请我们施舍些change(零钱)。
近处,街道上空空如也,夜色中没有过往的车辆,行人亦寥寥。目所能及之处只见两个辨不清肤色的人,各端一罐啤酒坐在公车站的长椅上,形态夸张的谈笑。一切说慢也慢,说快也快,昨夜的癫狂躁动转瞬即逝。而此刻,寻找骚乱的踪迹,只好凭借地面上尚未来得及清理的少量垃圾,还有被砸坏的店铺玻璃上钉上的木板。
但看点还是有的,譬如眼下这里,每几十步距离就安插了一小撮警察。看起来,“16000名警察涌上伦敦街头”,还是起了作用。尤其在对付那些无所事事又毫无目的性的机会主义方面,人数的优势已足以叫他们却步。
一名年轻的男警注意到我们。我上前问他,今天一切安好?答,目前为止是这样。再问,我们是不是可以往更深处去看看?他笑了:“要是我就不会这样做,不过……嗯是的,你们可以过去。”感谢那个微笑,就我而言,那是火烧伦敦中隐忍又浪漫的一瞬。
而我们并没有看到更多,除非是指更多地面的垃圾、店铺钉上的不搭调的木板,或是更多警察。哦当然,就在我们快要离开的时候,一小群年纪轻轻的 hoodie像是突然从地下钻了出来,站在不远处的几拨警察大概本着“人数优势”之原则,纷纷聚拢。警察们果真像新闻里报的那样,劝他们早点回家。年轻人便作出青涩的老练状,竖拇指,大叫:will do it(这就回去)!
纯粹的力量较量?
好吧,夜访Lewisham,我们相安无事。至少就此地而言,骚乱显然已经平息了。友A背着的小书包里据说是带上了些自卫物品,没有派上用场。爱漂亮的友B今夜一身老土的沉色,脖子上还不大搭调的系了条围巾,我猜测她本打算在关键时刻摇身一变,假装成蒙面的小hoodie保命。如今也用不着提这桩窘事了。至于我呢?最直接的后果是会叫一群编辑、记者失望。
自8月8日开始,每个人生命里的那几分钟,似乎又间歇性的降临到了我头上。手机乱响,微博私信数量骤增。除去问候安危,编辑记者们要约稿和采访。“增加些亲历感!”他们说。可我除了亲见楼下超市大白天关门和小区里有人趁乱偷车以外,再无其它可以汇报。好在编辑们倒乐意采纳这些不算劲爆的素材,大概也算是全面客观的展示了伦敦骚乱。
相较之下,我真正没心情面对的,是网友关于“英国警察是干什么吃的”一类追问。譬如微博上有自诩“五毛党主席”之人,更为直截了当的以“如果伦敦抗争发生在中国,西方媒体会怎么报道?”为小标,玩笑写道:“此次英国的镇压行为,已造成民众无家可归……人权诉求队伍被分割包围……火光冲天。伦敦游行人士……说:只有英国当局结束资本独裁统治,立即采取人民民主我们才会停止,否则将战斗到底。”
这个笑话太冷了,简直冷到了脚趾头。这种嬉笑怒骂又毫无怜悯的背后,暗含的意味大约是:这时候中国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这是另一种不费吹灰之力的机会主义。他们也不明白,这才是世界完整的样子,有动荡,有平息动荡,方构成丰富辽远的人类历史,不是么?
再说警察,有疏漏是一定的,骚乱制造者们也必然罪有应得。但若可能,我更愿去崇敬不流血的战斗。因为,纯粹的力量较量,中国人见过了。并且,我们并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