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有票、没票的人都不高兴?
2011年伦敦奥运会门票
酷暑骄阳的星期日,出门偶遇熟人,一句例行的“nice day”之后,对方问,“哥们儿,你买上票了吗”?
老公回答,“我们能看男子百米决赛”!对方蓝眼睛立刻成了碧绿(嫉妒已极的后果)。看到人家当真了,老公赶紧找补,“电视票而已”。
过去几个星期,酒吧间、办公室、公园内、校门前,“你有票吗”、“有什么票”,好像成了英国人最新的口头禅!
这个票,既不是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也不是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而是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门票。随着两轮发售暂告一段落,无票者火冒三丈,有票者也是愤愤不平。
举国上下,怨声一片。有人打趣道,要是“发牢骚”也被列入奥运比赛项目的话,英国肯定能拿团体金牌!
伤口撒盐
为什么有票、没票的人都不高兴呢?
先说上周五(24日)早晨六点,奥运门票开始第二轮发售,原则是“先到先得”。当天早上,大批英国人闹钟上到五点半,起床泡茶、立刻上网。手指在键盘上悬空,就等着时机一到立刻按“提交”。排第一,肯定能买上票了吧?
不一定。发售前,除了奥组委,几乎所有的人都预测,售票网站会瘫痪。可喜的是,这一次,网站还真争气,没有瘫痪,但是,却降到了龟速。此外,由于电脑系统并非自动即时更新、而是要靠人工手动更新,这就出现了一个延误:没票了、还在接单。
结果呢,大概有两万人以为买到了票满心欢喜,两天后却收到电邮,通知还是没票,怒火中烧!
没票者的愤怒,并不难理解。因为,这一次申请购票的都是那些第一轮抽签未中的不幸儿,已然遭遇过一次打击。而第一轮已经拿到票的幸运儿,怨天尤人的也不少。
首先,许多人没有拿到第一选择。因为第一轮发售采取抽签制,购票者只能“申请”。为了增加成功机率,人们
申请了许多赛事的门票。结果,只拿到了没人愿看的比赛项目的门票,而且还是最后、最偏的一排!
这还不算呢,组办者还要给他们伤口上再猛撒了一把盐。你有票了吧?第二轮就不能优先申请了!
没有请柬
一日开车途中,听到伦敦一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因为没有买到票大发牢骚,质问,“不请我参加的party,我有什么可激动的呢”?
组委会的科爵士大概要花更多的时间点钱了
这一点我搞不懂。前几年,同样的英国人,对奥运的态度,说好了是不温不火,说不好也是怨声一片。
伦敦申奥的时候,本来就有点三心二意,没指望能赢。自从拿到主办权的那一天开始,许多英国人一直就在抱怨。不满纳税人要多交钱、担心伦敦的交通吃不消、害怕恐怖袭击的风险增加、指责只有伦敦才能沾光对全国人民不公平,等等等等。
还剩一年的时间了,怎么突然间,人人都要去这个大Party、人人都开始抱怨没有收到请柬了呢?
付出了时间、准备花个人的钱来买票给奥运捧场却碰了一鼻子的灰,愤怒,当然可以理解。但是,许多人买不到票,我看,也有值得庆贺的地方。
今后几天,奥组委的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勋爵可能会用更多的时间来“点钱”。登陆2012年的帐户,科勋爵会看到,与4月相比,伦敦奥组委的名下可能又多了4亿英镑的进帐。这是截至到第二轮发售后门票销售的总收入。与奥组委当初制定的最终目标5亿英镑比起来,差距不算太远了。
虽然许多人对门票发售的条例、程序有看法,许多人认为其中肯定存在失误、不公平,但是,不能不承认,想买票的人这么多,已经是本届奥运的一个成功。
科勋爵和他的手下将英国人对体育、特别是部分人对奥运的热情,转化成对门票的渴求。这种渴求,甚至执着到了什么比赛都没关系、有票就行的地步。奥组委成功地说服英国人,掏钱购买的是奥运“今生一次的体验”和“梦想”。
门票销售成功,大大减少了奥运赔本的风险。对我们广大的纳税人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否则,岂不还是要靠政府掏腰包填补?
重在参与
但是,别人的热情,也让我颇感惭愧。身在伦敦,我们全家竟然没有申请任何门票。
看闪电夺金的机率“低于一天遭雷击两次”
并不是因为我根本就不想买票,而是因为在研究了购票程序后,我发现,买门票如同赌彩票,结果全靠运气。能有什么票、比赛的时间、地点,要等几个月、靠抽签才能有结果。还有,第一轮你只能“申请”、不能“购买”。为了保证拿到票,可能就需要多申请,颇象多下赌注或是团队彩票。
我也知道,即使售票制度再公平、电脑系统再先进,即使奥组委不给任何赞助商、达官显贵留票,你我等人去看闪电博尔特破百米纪录的机率可能仍然微乎其微。
第一轮发售就有100多万人申购闪电夺金的门票,一位最终拿到这场比赛门票的伦敦人形容说,成功的机率低于“一天遭雷击两次”。
想买票的人太多,门票也就成了彩票。赌彩票,我可没有心理准备。
要我说,没有票的人,也不要再抱怨了。奥运在伦敦办,并不等于伦敦人有保证拿票的权利。再说,难道你忘了,奥运精神不正是“重在参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