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笔记 那些在西区追“剧”的日子
毋庸置疑,伦敦西区是英国最热闹的地方。有人群非常密集,游客必去的伦敦"中国城",有各种Pub和Club、米其林餐厅,最重要的是——有各种音乐剧,话剧。
换一种时髦的说法就是,到伦敦,如果没有看过音乐剧,就不算是到过伦敦。
我最佩服伦敦的地方,不是因为它是时尚之都,也不是因为它拥有深厚的绅士文化,也不是因为伦敦人能忍受日复一日讨论变幻莫测的天气的耐力……而是它的文化输出,伦敦西区那些剧院,那些音乐剧——
——它们从星星之火开始,渐渐变成一种文化现象。
是值得膜拜的。
1、《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
1986年,法国作家加斯东·勒鲁在1910年所撰著的爱情惊悚小说《歌剧魅影》,被改编成音乐剧,在伦敦西区剧院上演。两年后,1988年,才到百老汇。
经久不衰的,如今仍在伦敦西区剧院上演着的爱情故事,周一到六,每天一场,依旧爆满。
2004年它被改编成为电影,看过之后一直念念不忘,但也只是到了伦敦,才知道原来它有音乐剧,而且还在上演。是怎么发现的?我忘记了,大概是某个朋友和我说,要去看《歌剧魅影》之类的,也或许是我某天在伦敦西区,在中国城逛的时候看到宣传海报了。
我是2014年11月18号去看的《歌剧魅影》,是冬天,我仍记得。
票价不算很便宜,买了五十几鎊的票也只能坐在楼上,要坐得很前面的话得要差不多一百鎊,不过那是绝对值回票价的(伦敦西区的戏剧门差不多都这个价格)。所以我准备下次再回去伦敦,一定再去看一次,买最贵的票。
电影我是看过无数次的,所以当那首主题曲的前奏响起的时候,我跟身边的L小姐说,天啊!我要哭了,这太震撼了。
接着开幕了,灯光暗下来了,音乐渐入高潮时,那盏巨大的吊灯,掉下来的时候,那一刻整个人傻住了,震撼仅仅是能表达那一幕的最简单的词语,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到合适的,更复杂的词语。就算是回忆的此刻,想起那一幕,鸡皮疙瘩仍然随着起来了。
《歌剧魅影》去年来了中国,现在据说在北京上演,在广州上演的时候我有点想去看,但还是打消了念头。虽然剧组绝对不会在高度还原这一经典的音乐剧这上面妥协,但是我觉得伦敦西区的“Her Majesty’stheater” 才是它的原生舞台。而且我也已经看过一次,重看也只想回去伦敦看。
2、《Billy Elliot the Musical》
这部音乐剧所在的地区严格来说也属于伦敦西区,虽然它不在剧院密集的SOHO和中国城周边,不过更靠近Westminster Abbey,在Victoria地铁站不远处的一个剧院。
2005年根据同名电影《Billy Elliot》(跳出我天地)改编,开始在伦敦西区VICTORIA PALACE THEATRE上演,直到今天,仍很火爆。我看的是圣诞特别版,而演Billy的小演员刚好是我非常喜欢的其中一个扮演者Elliott Hanna——因为扮演Billy的演员都很小,都还在上小学,所以幕后的小演员应该有十几个,轮流着演出。
看的时候,我的眼睛湿了好几次。
舞台张力,剧情的流畅度,音乐的可听性,演员的投入……让你觉得不是在看一个音乐剧,而是在偷窥别人的真实人生。所以后来我就去买了DVD(圣诞特别版后来出了纪念DVD)。我也买了同名专辑,然后才知道是Elton John写的主题曲以及插曲。
在写这一小节的时候,我又把我最喜欢的那首《Electricity》找出来听,又看了一次那一幕的视频,可惜只在YouTube能看,腾讯视频没有找到,所以贴不上来给大家看。
其实我并不想给大家大张旗鼓地科普剧情啊故事啊什么,只要大家想了解,随便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个大概。简单总结一句就是,Billy是个天才芭蕾舞者,父亲是个矿工,在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的背景下,Billy想要寻梦的欲望与当时身为矿工的父亲与哥哥的生存之间的冲突,是该剧的主题,而正是这种“寻梦”以及“冲突”的戏剧张力,让此音乐剧的舞台性有了一种“奇异”的平衡。
3、《The Lion King》(《狮子王》)
这部是去年11月份回伦敦的时候才看的,有点晚,但还好没有错过。
原著动画电影太出名,很多人应该都看过,所以我一直迟迟没去看,因为觉得没有新鲜感,所以失去了期待。所幸它的口碑实在是太好,最终还是忍不住去看。
Louise小姐看完跟我说,“我觉得里面那些人扮的动物,好像都成了精”。
我看完的时候一直在揣摩她的话,也有相同的感觉,那些演员将各种动物的一举一动模仿得太像了,最喜欢的是一只女豹子,走路非常优雅,模仿得非常像,虽然只是配角。
我非常喜欢里面的音乐,大概音乐就是音乐剧的灵魂吧!它将那些小说的语言凝聚成音乐,载着剧情往前发展。
在我看过的几部音乐剧里,《狮子王》应该是最火爆的一场,进场的时候,队伍非常长。进去之后,也几乎看不到空位。
4、《Les Miserables》(《悲惨世界》)
K小姐跟我说,“上次心情很不好,本来想去看欢快点的音乐剧,明明让人买的是《The Lion King》,结果最后看的是《悲惨世界》。”说完她翻了个白眼。
的确,《悲惨世界》是很惨,看名字就知道。
那种“惨”,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属于战争的“惨”,也属于一无所有的惨——但不是我们精神上感觉无依无靠,不知该如何往前的“惨”——我们还有选择,他们没有。
前面我刚说了,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
在这部剧里也是一样,音乐很好听,没那么欢快,而是低沉的,叨叨絮絮的,而又有绝望的呐喊。除了一两段欢快的,好笑的争执之外。
但是这部剧的音乐是更有戏剧性的,感觉比前面三部更难,因为有些对话是以音乐的形式唱出来的,而且是一大段一大段的。但是如果没有看过小说原著或者同名电影,会觉得看得有点吃力,因为唱出来的句子都很长,听不太清楚——但是音乐剧好的就在于,它的表现力很强。即使有时候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唱什么,也能看出个所以然来。
这大概就是音乐剧的感染力了。
音乐剧,我所能记得的,就是上面这几部,在伦敦时候,中间也看了一些短暂演出的话剧,但是已不再上演了。可是我不担心上面这四部会消失在伦敦西区剧院,而相反的,它们会在五年,十年以后,依然在被视为经典的,伦敦西区,百老汇等地上演着,依旧是不能抹去的,浓墨重彩的文化现象。
然而我也真的留下了遗憾,也还好我落下了一些遗憾,所以还有强烈的,想要回去的念头。
我很遗憾没看《Wicked》、《Miss Saigon 》以及《War House》……
所以下次回去,我几乎都不用怎么计划,我还是会在伦敦西区散步,在中国城吃东西,在西区剧院看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