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 我听闻了“真实的英国贵族生活”
11月13日下午2点,牛津教室,我和tutor聊着Northern Renaissance的作品,她突然提了一句:“这些画都被收藏入伦敦的National Gallery里,你在学期结束前可以去看看。伦敦离这里就一个多小时。”
“其实我想明天去看看。”我下意识开口道。在牛津的过去几个月里,我都没有机会好好逛逛伦敦,于是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当天晚上,我联系了高中时期的一位学姐,想在她家留宿几晚。学姐人美心善。几个星期前,我想拿法国旅游签证时,她就很大方地邀请我留宿于伦敦诺丁山富人区的单身公寓。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拿到签证,留宿也就不了了之。这次我怀着“想要看画”的心情顺利地得到了住在学姐家的机会,也是很感激。在伦敦的四天三夜里,我白天逛艺术馆,晚上和学姐去伦敦的酒吧和Member's Club。
学姐人脉非常广,在见她之前我就有所耳闻。见到她之后,我才明白:人脉广和她的性格有极强的联系。
她真诚待人。对陌生人很自来熟,熟人对她评价也很高。我们每逛一个买手店,她都会跟店里的员工打招呼。在Morton's酒吧里,她和酒吧总管聊天的时候,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理想,从国家政事谈到哲学道义。
尽管她只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女生,但她对各国的精品连锁酒店、米其林餐厅的特色餐点如数家珍。她所展现的那种不卑不亢的自信,给人一种压倒性的气场。聊到最后,那个总管硬是送了我们价值两百多磅的各种小食和自制鸡尾酒。
我问她怎么知道这么多有效信息的,她说一方面是父亲时常带她去旅游体验生活,另一方面是跟别人聊的多了就自然而然记下来了。她曾经遇到米其林的评级师,对方给她科普了很多关于米其林的知识。她自己也是一个十足的吃货,爱烹饪,也爱打听各种名菜的食谱,所以一聊到食物就兴奋不已。
她非常resourceful,善于利用身边资源。尽管她吐槽说,自己是周六可以一整天躺床上抱着ipad看动物视频的宅女,但她平时在公寓里最喜欢做的事还是看新闻。我从艺术馆回来的时候,看到她目不转睛地盯着法国枪击案的BBC报道,时不时发表独到的见解。
当时在诺丁山新开的Wtrlondon店,我们被整个店异域风情的装潢吸引了。我特别想知道室内设计师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学姐就帮我去要名片。学姐先是对店里的室内设计赞不绝口,和店员聊high了,还谈起自己去土耳其的旅游经历。
店员告诉她,Wtrlondon其实是一家土耳其在英国注册的服装品牌(模式有点像名创优品那样,中国公司注册日本商标),然后它们和土耳其设计师Bora Aksu有过品牌合作关系。学姐就说起自己曾经在伦敦时装周的Bora Aksu后台工作的经历。我在一旁听得很过瘾,一脸不明觉厉的感觉。
我们在Matchesfashion.com的品牌集成店里,她指着一条faux fur就能说出它是什么牌子的。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她帮Shrimps这家公司做过策划,它们家专门卖faux fur。我问她,这些公司为什么会聘请学生来做策划。她吐了吐舌头:“因为它们穷,雇学生做事便宜啊。我们学生做的也挺好挺有创意的。”
我们在诺丁山附近逛街的时候,还看到Paul Smith开的第一家店。不出所料,神通广大的学姐见过Paul Smith真人几次,两次在店里,一次在上海新开的店里。她说跟Paul Smith聊了几次,觉得他是个很chill的老爷爷。
学姐不仅认识各大时装品牌的sales和时装周的主办方,她还是V&A博物馆的会员。当她听说我喜欢逛艺术馆,逛了National Gallery后,问我有没有兴趣逛逛V&A,用她的卡可以免费看特展。
所以,当如此well-connected的学姐无意提到自己认识一个英国贵族,我也没有那么惊讶了。我问她和贵族朋友怎么认识的,她说是在英国某高档私人会所认识的。
她看到我露出了惊奇的表情,立马摆手解释:“英国的会所和中国的会所不是一个概念。在中国的会所,你只要有钱就可以拥有一切,而英国高级会所更注重Heritage。它们希望自己的会员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家庭背景尽量在同等层面,所以他们推崇推荐制度。简单来说,如果你没有熟人关系,你不可能有机会买到会员的。”
打个比方,英国最尊贵的White's会所,是只有英国的男性贵族能出入的。如果你想成为会员,需要经过二十余年的背景考核。学姐的贵族朋友就在几年前刚刚获得入会资格。
学姐虽然没有进过White's,但是在皇家赛马会上的Royal Enclosure里,她和贵族朋友去了White's的特设帐篷,品尝到了白松茸、龙虾等珍贵食材。
加入会所最重要的原因是:成为会员是能让你体验伦敦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
谈到她加入会所的初衷,她聊起自己喝酒的经历。
最初她刚到英国的时候,和大学同学去英国的酒吧喝酒。英国某些酒吧有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人多的话,好看的女生先入场,男生最后入场。然后不出意料,她最先被邀请入场了,过了好久她朋友才被放进来。那次经历令她很不愉快,因为她觉得这些酒吧拿女性做为一种宣传手段,好像女方等着异性给自己买酒一样,但她又不是因为付不起酒钱才去酒吧喝酒的。所以,为了享受伦敦这座城市提供的life style,她拜托朋友推荐她成为了Quintessentially和Morton's的会员。
Quintessentially是一家能提供personal concierge的全球私人会所。说起concierge,大家可能更多的会想到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古斯塔夫先生。
但Quintessentially这家公司颠覆了concierge这个概念,把它提升到了一种为会员提供优越特权的层面:比如,看时装秀可以坐前排,进米其林级别的餐厅可以免预约免排队,买到任何一款爱马仕包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前提是你得pay to play。
有一次,她通过Quintessentially去了另一家会所Annabel's喝酒,然后认识了那位贵族朋友。
她告诉我,贵族朋友在房地产工作,最近在摩洛哥卖房子。因为ISIS,所以最近房子不好卖。他在摩洛哥买了栋豪宅,准备举家搬到摩洛哥住。
他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打打高尔夫,参加各种上层社会的社交派对。通过他,学姐参加了皇家赛马会并亲眼见到了女王,亲吻了她的手背。她还在贵族朋友后妈的葬礼上,见到了英国首相卡梅伦。卡梅伦亲自跑上门,赠送了三页亲笔书写的悼念信。此时的我几乎是跪着听完学姐的经历的。
学姐的英音很重,操着一口真·纯正的贵族腔。她还给我放了贵族朋友在phone message的留言,我诚实地告诉她:贵族朋友的声音听着像真实的基佬。
但事实上,她一开始并没有英音的口音。她英文很好,其中一部分原因归功于,她老爸从小逼着她跟外国人交流。她曾经考进美国一所很好的文理学院。但后来因为受不了美国村里的生活,一年后转到英国的某艺术学院,充分贯彻“城会玩”的思想精神。来英国三个月后遇到了贵族朋友,在那些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中,耳濡目染地继承了贵族英音。我亲耳听过她和贵族朋友打电话的全过程,私以为自己在看唐顿庄园真人版。
她还提到,各个阶层的英音是不一样的。贵族有贵族的英音,工人有工人的英音,贫民有贫民的英音。时间一长你是可以分辨出来的。她各种欧洲国家的语言都会一点,自然而然就有了语言天赋。她觉得,英国人是那种表面上冷冷的,如果你跟他们混熟了,人家就会真心待你好,更何况英国人是出了名的幽默。
“其实一开始参加那些(上流社会的)活动,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那些嘘寒问暖的客套话很假,一度反感到半年都宅在公寓里,很antisocial。但是我逐渐意识到,其实是我自己还没有到他们的水准。这些英国贵族们从小生长的环境就是这样,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些社交礼仪,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什么都不懂的我却嫌弃他们装逼。其实不是他们虚伪,而是我没有他们的口音,不懂他们的谈话内容,不懂他们的言行举止,不认识那个圈子里的人,所以自视清高的我一开始选择了逃避。”
其实留学生活亦是如此。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则,当你想要融入这个圈子,却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你很容易会陷入自我保护的怪圈。如果你整天跟native speaker生活在一起,多参加他们的活动多和他们交流,自然而然就能融入这个环境了。
“一开始我也会担心自己会不会说不上话,说错话等等。有的时候只能在一旁尴尬地笑笑。时间一长,我就变得能听懂贵族之间的八卦、各国的政治话题了。和这些人交流最重要的是学会怎么样掌控话题、抛出有意思的话题,并展开有意义的讨论。但前提条件是你得有足够的谈资。会说话是学问,是一门心理学。我很享受这种控场的mentality,这也是为什么我放弃了美国的theater专业,转到英国的communication专业,因为我热爱交流。我不认为我有刻意去迎合别人。如果你觉得和别人交流是在伪装一种形象,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你不如不装。相信我,大多数人爱的是那个最快乐的你。”
“我很清楚我喜欢这些光鲜亮丽的生活。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有表现欲的人,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当然,这种性格让我一度在学校里和大多数的人格格不入。但我依然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不偏不倚地前行,做令自己觉得愉快的事情,因为我不能容许自己平平淡淡地过一生,我的人生必须充满戏剧性。”
“可能在别人眼中,这是social climber的行为。我的父亲也曾担忧,我整天出入名利场,会不会迷失自我?但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同时,我也很明白,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是我自己的功劳。我的容貌是遗传父母的,我花的是父母的钱,我通过贵族朋友建立了人际网络。就连那个送了我们很多小食和鸡尾酒的总管,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我的membership才对我示好的。但正是因为我想要光鲜亮丽的生活,渴望维持这样高水平的生活方式,所以我才有了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见识。这些经历让我变得更有斗志了,如何让这样的生活持续下去,这是我努力的目标。”
学姐正在为世界知名珠宝品牌Chaumet做项目,这是她的大学毕业project之一。
这让我想到了我身边想进投行的朋友们,当别人问起他们在投行实习会不会很累时,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回答:“尽管累了点,我就爱这种外表光鲜亮丽,又能拿很多钱的工作。”
这些有上进心的人能够简单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倾听自己内心的真实欲望,并且付诸于行动。
“我跟他(贵族朋友的)妈妈很熟的。他妈妈已经70多岁了,仍然看着很年轻。”说完她给我google了他妈妈的照片,照片上看上去像三十多岁的,“照片可能ps了,但他妈妈其实保养得很好,心态也很年轻。我跟她的时尚品味很相似,所以很聊得来。跟一个老人气味相投,我究竟该高兴还是忧伤啊…”她又开始自我吐槽了。
“他妈妈平时喜欢做一些首饰和饰品。我当时去她的pop-up shop(一种服装零售业的迅销手段),我看到她穿了一身剪裁很好的收腰长款gown,那叫一个有范儿。一点都看不出是70多岁的,有种风韵犹存的感觉。我和她经常会聊fashion,伦敦一有新开的买手店我就会带她去逛逛。作为品牌老客户,他妈妈也认识很多时尚界的大腕。她的老朋友中包括LVMH集团的老总Bernard Arnault。”
原来传说中“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的人”的流言是真的。学姐的人生阅历让我惊艳闭嘴了。
“他妈妈是美国人,嫁到欧洲这边来的。上世纪,欧洲贵族和美国有钱人结婚算是一种潮流吧。像摩纳哥王妃Grace Kelly一样,(贵族朋友的)妈妈也是嫁到这儿来的。如今中国变有钱了,历史重演。很多英国贵族通过马云认识到了中国的财富剧增,外加上最近中英建交友好的政策,所以英国贵族们对中国富商们的女儿很感兴趣哟~”
摩纳哥王妃Grace Kelly
学姐悄悄跟我透露婚姻市场的一线消息,而此刻,我的脑中开始酝酿起一个“和英国贵族牵手成功”的中国婚介网站。广告词我都想好了:“嫁给对的人,一秒变贵族。”
嫁给贵族是会有头衔的,你会被人称为Lady____。但是在如今离婚是家常便饭的年代,一旦离婚就意味着放弃头衔。贵族朋友的妈妈已经经历了两次婚姻,都最终因为对方劈腿而不欢而散。现在这第三任也劈腿了,妈妈也是real心累。有一次,学姐亲眼见到他妈妈在偷偷地抹眼泪。所以说,豪门贵族的人生也不是那么好过的。
前段时间,爆红微信文章的男女主角
我们还聊到中国的“贵族情怀”。
“不是之前微信上有篇文章很火嘛,什么'一个姑娘爱上英国男人,后来发现他是英国贵族…' ”她喝了口鸡尾酒,继续说,“其实这两个人我都见过,男方虽然是贵族,但远没有女方有钱。所以中国媒体所宣扬的'灰姑娘遇上白马王子的童话结局'有种子虚乌有的感觉。现实中的婚姻大多数还是门当户对的居多。英国贵族看上的对象,基本都是学历高,家庭条件好,人美性格好,很聊得来的人。”
“那!说!的!不!就!是!你!嘛!”风在吹,马在叫,我的内心在咆哮。
我八卦了一下学姐和贵族朋友有没有在一起的可能,她的答案是一个大写而坚定的No。
“我跟他只是聊得来的好朋友而已。”贵族朋友的择偶对象要求中有一条是:对方必须呆在家里。但学姐心中早有了自己想成就的事业。“活着是取悦自己,而不是去迎合别人的期待,不要成为外国人眼中asian girl的刻板形象。”
“你可以认识很多朋友,但你不能过度依赖他们。交友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别人给予你帮助时,也请别忘了感恩。在你懂得游戏规则的同时,要学会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